人类文明史是一部阅读史,也是一部书写史。书写是历史的传承,也是人的基本权利。
汉字的书写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书家陈振濂认为,中国“书同文”,凝聚着文明,对全国的统一起重要作用。但现在,人们慢慢习惯“拼写”而不是“书写”,汉字变得没有过程,只有结果,人们不知道汉字的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结构,不知道笔顺,更不能体会汉字中蕴藏的奥妙,汉字赖以生存的根基正逐渐被毁掉。鉴于此,陈振濂的梦想是设立“全民汉字书写日”,在这一天,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不管个人写字优劣高下,都来体验汉字书写尤其是毛笔书法的魅力。
甲骨文的书写是汉字书写重要的组成部分,甲骨文为甲骨文书法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甲骨文书法是书写的艺术表现。从广义的角度讲,甲骨文书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刀代笔”,即在甲骨片上进行契刻的书法艺术。包括发现的三千年前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和现代仿制的工艺品甲骨文;二是“以笔代刀”,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甲骨文的笔墨书法艺术。
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是从20世纪20年代罗振玉编集的《集殷虚文字楹帖》为开端,迄今才八十多年,比起金文,大篆,小篆,隶,行,草,真各种书体的书法来,它是最年轻的一种书体类别。在这不长的时间里,老一辈的书法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可供借鉴的墨宝。在随后的几十年间,热衷于研究甲骨文的各种学科及甲骨文书法艺术,创作甲骨文书法艺术作品的新老甲骨文学家,众多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这对繁荣甲骨文书法创作、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无疑是件幸事。综观几十年的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已形成五大流派。为了从多个流派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从而写出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路,今将各流派艺术特点概括如下:
一是规范派。主要以临写或以甲骨文集字严肃创作,不臆造或妄加改窜。书写甲骨文以篆和钟鼎笔意入字,作品均衡、对称、稳定、端庄、谨严。代表人物有徐无闻、丁佛言、罗振玉等。
二是形似派。即以摹写的甲骨文入书,创作的甲骨文作品字形形似,保持原味。代表人是老甲骨文学家董作宾先生。
三是游于艺派。即用长毫毛笔书写甲骨文,字之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尖,有轻有重,尽情挥洒。用流畅的笔法写出甲骨字的峻峭、欹丽、古拙、空灵,在“形似”中更创造出“神似”,在古味中更有新意,从而演变成象大写意画般精美的艺术品。代表人有魏峰。
四是写意派:即以保持甲骨文原来字形为基调,运用毛笔特有的软毫韵味,采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出甲骨文的本意。写意的精髓在于“传神”。又称之为“甲骨文意书”。代表人是宋大海。五是字画派。即运用象形甲骨文的字画同源之理,在保持甲骨文字基本字形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画的意境,用简洁笔画,形象的笔调,组合成古朴、有趣、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描”。也有的是字画组合,融字于画中或融画于字中。代表人物本人认为有唐头英先生等。
甲骨文书法百年回顾
最早出现甲骨文书法作品是1921年左右。著名学者罗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他曾说:“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后于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联》为书名付印。这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是甲骨文书法时代的大事,使这种古老的书体为现代人服务。尽管罗氏说:“用作临池之用”,但印行出来,传播开去,受到甲骨学者、书法家的广泛注意,真正把甲骨文书法引导到书法园地里。其后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纷纷集甲骨文字为楹联。
1927年罗振玉将自己和其章钰、高德馨、王季烈三人作品集为《殷墟文字楹帖汇编》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共收400余联,四言、五言、六言至十言不等。在甲骨文可识不足千字之时,他能集出这样多的楹联,可谓极变化之能事,创甲骨书法之奇观。此书1985年以《集殷墟文字楹帖》为书名由吉林大学出版社放大重印。
“罗氏写甲骨文有两种形式,临写原刻辞和集联。他以体势开阔宏伟、结构谨严的一期卜辞为宗;参以中锋篆法,坚实挺拔的结构字形,既有盎然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成为契刻书法的杰出代表,”影响着甲骨文艺书界。(丛文俊:雪堂书法叙论)
“罗氏甲骨文书法用笔改变了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而为玉箸篆的圆韵丰满,起笔藏锋,间用侧锋,收笔斩齐,运笔有的中锋,圆笔书之,有的加大了按笔力度,使笔锋铺开,有方笔遗韵。结体采篆法纵长,大小整齐,点画间平衡对称,协调而统一,隽雅而质朴。行款章法,楹联单行,虽有欹侧,但中轴稳定。卜辞纵有行,横无列,端庄谨严。有粗笔画的,也有细笔画的,不失甲骨神韵,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展开以后,甲骨学研究完成了草创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飞跃。在这一阶段期间内的甲骨书法艺术作品,基本上是由下述两部分人创作的。
一部分是非甲骨学者。
1928年丁辅之出版了《商卜文字集联》;1937年出版了《观水游山集》。
1937年简琴斋也出版了《甲骨集古诗联》上编等。因为他们对甲骨文所知甚少,所写的甲骨文书体已经基本失去契刻刀意,他们几乎不用摹拟甲骨错落疏密之整齐规范,行列划一,笔笔精到,一丝不苟,是一种经过甲骨文改造的篆书,用笔均为方笔,而且集错的字也时有发现。以上所述罗、章、高、王、丁、简诸氏的作品,在1969年由严一萍先生汇为《集契汇编》一书,由台湾艺文书馆出版。此外1974年台湾还出版了石叔明、林翰年编的《甲骨文与诗》,文字犹如刀削斧刻,用笔侧卧拖出,失去了甲骨文的韵味。因为作者没有甲骨文的基本知识,不知道甲骨文写的基本规律,也没有临摹过甲骨拓本,所以写出了和甲骨文相距甚远的甲骨书法。
另一部分是甲骨学家。
著名的甲骨学家董作宾先生,不仅对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对甲骨书法颇有研究。他常在公余之瑕,挥毫临习甲骨文契刻。他认为临摹是学习甲骨文书法至关重要的一步,不能马虎,或当作消遣自娱,一定要认真对待。他总是先用玻璃纸蒙在拓片上,钩出轮廓,再与原版甲骨对照临摹。在刻苦临摹的基础上,也不断地创作了一些集字甲骨文书法作品来。此幅甲骨文书法七言联“为大我不为小我,疑古人也疑今人”,写得秀润遒丽,方圆相济,骨肉兼备。点画起笔都逆锋入纸,呈浑圆厚重状,收笔大多瘦劲尖利,但并不轻薄浮滑,意到笔到。他用墨到位,落笔、运笔到收笔,粗细过渡十分自然匀称,提按的动作和力度,把握得很有分寸。线条刚直遒劲,转折有方有圆,圆处自然内敛,方处挺括锐利,呈尖角状。(王本兴《董作宾甲骨文书法赏析》,此外据严一萍(《甲骨学》第八章《甲骨文字的艺术》)介绍,董作宾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逝世时,用甲骨文字撰写了四百多字的长篇挽联。其结体纵横开合,上下错落,浑厚劲削,绵里藏针。董作宾从甲骨文拓片的临摹走出来,带着自己的个性与面貌,启迪着后人。
郭沫若其甲骨文书法甚少,尤为珍贵,今仅见《甲骨文字研究》中一小幅甲骨文临作及1934年为柳非杞书甲骨书法条幅。
1950年汪一庵为所集董作宾、汪一庵书法的《集契集》一书稿本作序,1960年10月《集契集》发表在《中国文字》第一期上。
1976年日本欧阳可亮据稿本重新书写,以欧阳可亮、董作宾、汪一庵三人名义由日本春秋书院出版《集契集》,全书共有对联182幅,诗91首,词77阙,令6首,共356篇。董、汪原《集契集》稿本1978年10月由严一萍在艺文印书馆出版。严版集词87阙,其它与欧阳版相同。由于董作宾作为著名学者的声望和他甲骨书法的造诣。
国内一些甲骨学家,如丁佛言豪芒雄健,结体疏放;容庚先生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先生运笔苍劲,体态端凝;胡厚宣先生笔锋挺劲,神情俊朗;陈邦怀先生挥笔工整,书韵秀雅;而王襄先生篆势盘拿,拙中见巧,返扑归真,显示出前辈对甲骨文书法的精深研究。因为写得不多,故他们的墨宝更为珍贵。
此外叶玉森与柳诒徵是学者兼艺术家,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甲骨文书法创作。叶玉森所书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得殷契之神采,用笔纵横排傲之势,兼有刀契与笔写之特点,有方有圆,笔意自然贯通;有大有小,参差错落有致;而且字体形态稳重,笔势生动,文字布局虚实相倚,从外形到内涵都给人一种含蓄的对称美观之感”。(李植中《叶玉森与甲骨文书法》)“寓刚于柔,与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弘毅刚劲相映成趣,其线条极精致细腻,颇有书卷气息,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得殷代甲骨文书家的笔意而少刀意新的甲骨文书体的创造与借鉴,较罗、董更趋谙熟与圆融。”“ 柳诒徵所作甲骨文书,不拘于字形而僵持,而是从用笔到结体颇随情意而行,生动婉转,富有意趣。往往用甲骨文错落的章法,但结字大小相间,方圆并用,与叶玉森的甲骨文体颇多相近之处。” 天津李鹤年,他以毕生精力精研甲骨文书法,兼善多体,于所写甲骨文直溯殷契。虽笔致中锋方圆兼有,而天趣盎然,古风犹存。特别是尖头尾、肥当中的笔画,无纤弱之弊,多生动之机,作品流走通畅,令人叹绝,受到国内外甲骨文书法家的广泛推崇。
“黄宾虹是一位山水大画家。他以笔墨‘写’山水,蔚成开宗立派大师。由于他对书画线条的深刻理解与锤炼,在篆书上更为自由地融入甲骨与金石的多种笔意,形成形体疏放,结字简古,用笔松活的似甲骨非甲骨,似金文非金文的独特风格,颇受时人所赏。可以说是对甲骨文书体的天才吸收运用。”(刘正成《考古学对二十世纪书法的影响》)(沙鸥国学论坛)
近三十年甲骨文书法发展历程
八十年代以来,甲骨书法或篆刻作品时有出现。研究甲骨文书法并作为创作体裁在一些大型的展览中比重明显加大,作品在质量上也有了新的提高。作者在继承前贤作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涵养学识。随着甲骨文物资料的刊布增多,注重了从甲骨原版文字本体中间讯消息,书体也不再囿于典范书家格定的旧模式,开始追求新的体态风貌。
1984年10月,在河南安阳市首届举办“殷墟笔会”和“甲骨文还乡书法展览”,这一时期甲骨文书法创作可分为以下几种倾向:
1.恪守甲骨文原字型,依照契刻效果,再现刀笔形态。
2.采用甲骨文字,施以石鼓或金文笔意,一改甲骨文劲直而为凝重的效果。
3.将甲骨文字整齐划一,以小篆笔致成之,追求工稳精致的格调。
4.保持甲骨文字的大概结构,行书用笔简率急就,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
5.打破甲骨文的形体结构,草书用笔,潦草开合,觅求欹侧恣肆的境界。
1985年安阳甲骨学会成立。
1986年9月,何崝zhēng《甲骨文字帖》由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孙常叙撰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为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之发端。10月,刘兴隆《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出版。
这个时期刘顺、潘主兰是其中代表人物。刘顺的甲骨文书法(见图十七)“没有束缚于甲骨文的表现形式,而是透过刀刻的痕迹想见古人书写的风神,使刀刻的线条活泼起来,柔挺合度,是书写的甲骨文,而非刊刻的甲骨文。”(《中国书法》2001年8期41页张海《关于刘顺》)而潘主兰先生甲骨文书法的“布白呈均衡式但能自由构筑,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字距参差有别致,行距疏宕有余韵,用笔直取瘦硬,能活泼,具生气,“字外出力中藏棱”,经衍化的繁简错落有致的线条,于无规划中求规则,于纤微要妙处临事从容,情驰神纵而任其自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令古树开新花。”(摘自蒋平畴先生《枕流漱石逸清刚——潘主兰先生艺术世界》)
此外还有“吴昌硕的嫡传弟子诸乐三结字取自甲骨文,结体与笔意多存金石碑版气息,与董作宾,叶玉森等的风格大相径庭;苏州沙曼翁影响亦及于一代。
北京王友谊在近年书作中,写甲骨文体线条灵动,刚柔相济,颇受时誉。”“他更多参入了行书笔法,如运笔的裹锋绞转、中侧并用;结体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势,章法以随形布势、虚实相生;墨法的浓度相间、燥润相杂。因而线条委婉多致、灵动活脱而不失劲挺,具象造型稚拙自然、天真可爱而不神秘,意境古朴而清新,明爽而蕴藉,一面以现代审美意识解读着先民‘仰观’、‘俯察’的构思,同时抒发着“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的情致。”(见王世征《发远古之韵抒时代之情》)
90年代,大批甲骨文书法集出版,以及个人书法展的展出,给书法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991年王乃栋书《写意甲骨文》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兴隆《新编甲骨文集联》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2年台湾董玉京撰《董玉京甲骨文草书集》出版。9月,安阳段长山、魏峰合编《甲骨文书法艺术大观》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集近现代甲骨文书家作品之大成”的著作。
1994年9月,柳学智《甲骨文集唐诗一百首》由北京龙门书局出版。10月,安阳举行“94’中国安阳甲骨文发现95周年国际学术纪念会”,大会还在殷墟博物苑举办了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
1995年1月、3月和11月徐振韬分别在英国帝京大学、杜伦大学和美国柏克利大学举办个人甲骨文书法展,每次展出30余幅作品。2月安阳殷墟甲骨文艺术研究会成立。
1996年台湾袁德炯《甲骨文游艺集》出版。南京举办江苏省甲骨文学会首届书法展,并举行“发展甲骨文事业,弘扬民族文化”座谈会。
1997年南京举办首届中日甲骨文书法展,展出作品118件(其中中方92件,日方26件)。李鸿伦书《甲骨文书法》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5年以来,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围绕甲骨文出土百年纪念,连续几年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分别在南京、北京、淮安、常州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国际性甲骨书法大展6次,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与各种座谈会5次。其中 1998——2002年,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等主办了二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推出了一些较为优秀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他们大多数书法创作的轨迹是沿着罗振玉、董作宾、丁辅之和简经纶等近现代著名书家的风格而逐渐演进的。与前辈书家不同的是,当代书家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法的灵活性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
就台湾和大陆的作品而言,台湾书家的作品特别注重传统,书写普遍工稳严谨,深受董作宾雅静秀美书风的影响,安国均、王学勤、董玉京、瞿达三、柯美风等人为其代表。大陆书家则取法较宽,风格多样。师承罗振玉雄浑古朴书风的以范毓周、徐自学、仲贞子等为代表;取法丁辅之刚挺瘦劲风格的以石学鸿、王一羽、王冰石、吴柏军、何昌贵等人为代表;师法简经纶粗放恣肆书风的以秦士蔚、周风池、焦智勤、王小平、胡家持等人为代表。”。这一系列的展示活动,受到中外学术界、教育界、书法界的极大关注,有力地推动了甲骨文书法向前发展。
1999年4月,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由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同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教育工会、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甲骨学商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台湾甲骨文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举办“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海内外甲骨文书艺展”。5月,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年——海内外甲骨文书法大展”,展出作品178件。8月,“魏峰甲骨文书法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从上可以看出,八、九十年代甲骨文书法越来越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出现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热,书写内容、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段的大有改观。他们用诗词、古句、自撰诗为题材,以横批、斗方、扇面等多种表现形式,追求浑厚、险峻、写意的个性,其制作技巧不择手段。打破了单一表现契刻原貌为正宗的条条框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卜辞的神韵。但与各种传统书体相比,甲骨文书法只不过才八十余年的历史,甲骨书家的队伍还比较小,甲骨书法也还有一个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接受的过程,但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新品种,必将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沙鸥国学论坛)
甲骨文书法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各具个性的不同流派,下篇将根据我的理解分别进行讲述,以使朋友们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对甲骨文书法产生更大的兴趣 。同时学会如何欣赏甲骨文书法。
近现代甲骨文书法,是指今人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字,与殷商时期用利器镌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甲骨文”是不同的。近现代甲骨文书法是我国墨苑里的一朵奇葩。
殷商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是古文字学家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在我国的文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研究发扬甲骨文书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财富之一。甲骨文里保存了不少商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也是历史学家和古代科技史家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用毛笔书写甲骨文,书写时并讲究执笔、用笔、点划、结构、章法等,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那应该是1921年罗振玉等学者集甲骨文字书写楹联以后的事情。自此,在甲骨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甲骨书法这朵新的墨苑新花。
甲骨文书法收藏
2004年,在“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会”上,20片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殷墟甲骨,亮相上海,这是上海艺术品拍卖以来规格最高的拍品。中国文字之祖的“殷契国粹”甲骨在国内外任何的拍卖会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是海内外首次拍卖甲骨文。7月4日,20片“天津孟氏旧藏殷墟甲骨” 从580万元起拍,经过10多轮竞拍,被一神秘买主以4800万元拍走。此事轰动了文博界、史学界、收藏界。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甲骨文研究专家李先登表示,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拍卖。这场拍卖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拍出了4800万的天价,而是甲骨文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宣传,大众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甲骨文,这是一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机遇。
同年12月在荣宝斋2004年秋季拍卖上,一幅丈二尺的郭沫若书法价格越过一百三十二万,再次刷新其个人单幅作品的拍卖纪录。虽然郭沫若是以甲骨文著称的大师和著名学者,但迄今未见甲骨文书法作品面世,无不使人感到疑惑?同时,一些商家和藏者渴望能在拍卖会上领略到郭沫若甲骨文书法的艺术风采,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厚望。
甲骨文是指我国殷商时代后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1100年)使用的古文字。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上的故称为甲骨文,或称卜辞、契文。甲骨文字具有应用性和艺术性,她可称得上是汉字和汉字书法的鼻祖。由于甲骨文埋藏于地下3000多年,无论“书圣”王羲之,还是张旭、怀素、颜、柳、欧、赵,都没有见到过甲骨文字,因而甲骨文书法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年轻的艺术。
甲骨文1899年出土,因遇文字考释的困难,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研究与创作尚未涉及。清末民初,金石考古学迅速兴起,大量金文著录的出现、甲骨文的发现以及汉晋简牍的重见天日,为书法领域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书写甲骨和锺鼎石鼓的学者异军突起,震动书坛。打破了清代碑学、帖学分庭抗争的格局。随着甲骨文的破释,许多尊碑和崇帖的书家转治大篆,研讨古文字,并从甲骨卜辞中获得浆液。这不仅改变了书法家队伍的结构,而且改变了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结构,丰富了书法家的艺术语言,推动了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发展。一批优秀的甲骨文书法家迅速崛起,其创导和开山人物首推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后寄居江苏淮安,字叔蕴,叔言,号雪堂,为甲骨 “四堂”之一,著名学者。其《集殷墟文字楹帖》是辛丑年(1921)年,用契文写楹联编集,初有百联,手写上版,嗣后又有续集。对甲骨文考订贡献甚大,精通鉴赏,尤工卜辞、是甲骨书坛一代大师。
甲骨文书法大师们
王襄(1876—1956)天津人,字纶阁,斋名簠室。著名甲骨学者之一,为最早收集卜辞者之一。曾任武昌湖北国货陈列馆长,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史馆馆长。书法厚实,常以小篆笔意作甲骨,线条圆韵粗缠,将契笔神工藏入笔下。其甲骨书法金风神韵,超凡脱俗。
丁佛言,(1878—1930)山东黄县人,名世泽,字佛言,号松游庵主,清贡生,留学东洋。曾任北京《亚西亚日报》主编,北京民国大学文学系教授,著名学者。精鉴通古,书法各体兼备,善篆籀刻印,尤擅卜辞书法。善用焦墨作甲骨,笔力千钧、气度非凡。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称初释》等。
叶玉森(1878—1939)江苏镇江人,字镔虹,号葓渔。嗜好金石,精研契文,以笔为刀,追求殷人神韵,墨迹流传不多,善写扇面甲骨,其作品茂密遒劲,同好叹为观止。著有《殷契钩沉》,《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
丁辅之(1879—1949)浙江杭州人,名仁,号鹤庐,为八仟卷楼丁松生后人。著名甲骨文书家,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抗战后,长期居住上海,家藏书画量多而精,名震东南。其卜辞书法别出心裁,格调高古。其甲骨长篇游记诗《观水游山集》响誉书坛。
柳诒徵 ,(1880—1956)江苏镇江人,字翼谋,号劬堂。清光绪间优贡,历任南北各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其甲骨稚拙敛逸,内藏生机、一派大家风范。
简经纶(1888-1950)广东番禺人,字琴石,别署万石楼主,早年曾任国民政府参事,后游历南洋欧美,其书篆隶楷行草无不工,篆书雄迈大度。其甲骨怡然天工,名重当时。
胡小石(1888-1962)浙江绍兴人。名光炜,号倩尹,夏庐,晚号沙公。北京大学卒业。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书学李瑞清,由北碑上朔王右军。篆隶雄健刚劲,自成面目。尤以涩笔书甲骨而自创一格,其作品气爽神迈,风骨超然。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号鼎堂,为“甲骨四堂”之一。一九一四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广东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为研究甲骨文功绩卓著,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远取颜真卿,近学赵熙,善行草,世存甲骨书法罕见,弥足珍贵。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号彦堂,别署平庐,为“甲骨四堂”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对甲骨文断代分期研究成果最著。其甲骨文书法,落笔粗状如蝌蚪,收笔细,追求契刻的味道。原作多流传海外,大陆藏存较少,是倡导甲骨文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
商承祚(1902-1991)广东番禺人,字锡永,号契斋。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学研究室主任,授教于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府。为现当代著名甲骨学者。以金文笔意书甲骨,古韵高远,风雅独步。
潘主兰(1909-2001年) 福州人。祖籍福建长乐,1909年生于福州。1928年毕业于福建经学会国文专修科。1937年以教书为业。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其甲骨文清雅刚正、直追古人,艺术造诣颇深。其代表作《字魂》为世人所赞誉,出版有《潘主兰甲骨文书法》等。
胡厚宣(1911-1995)河北望都人。早年毕业北京大学史学系,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毕生致力于甲骨学研究,所著卜辞理论专著一百九十多部,其影响之大,蜚声海内外。是继甲骨“四堂”之后,又一位甲骨文巨擘。其卜辞书法取法高古、神韵超然。
饶宗颐,字国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泰国崇圣大学文学院院长。先生学贯古今,尤精甲骨文研究,其《甲骨文通检》等专著在甲骨学界有很大影响,善用散氏盘篆意书甲骨,契风独帜,享誉海外。
秦士蔚(1922-1999)江苏淮安人,终生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研究和创作,为我国当代甲骨文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印章刀法爽利,浑朴奇崛,别开新面。卜辞书法潇洒超脱,大气雄浑。
徐无闻(1931-1993)四川成都人,西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曾手抄甲骨文字二十余万。工书法、善大篆、精研卜辞。法度严谨、用笔精绝,其契文书法名震川蜀。
刘江,原名佛奄,号湖岸、1926年7月生。四川万县人,1957年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专攻篆书,由秦汉碑版文字入手,上追钟鼎款识铭文、龟甲兽骨文字,下涉吴昌硕,杨沂孙、邓石如等。擅以石鼓文笔法写卜文,笔墨雄浑、厚重刚健。出版有《刘江甲骨文书法百幅》。
纵观100多年以来,甲骨文书坛,群星璀璨。极大地丰富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他们既是品学超群的一代学者,又是技艺非凡的书法宗师。一大批中外书家,为甲骨文书法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很大贡献。(参考文献:朱汉玉《甲骨文书法五大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