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水城新津书画艺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转载]漢代隸書碑帖簡析

$
0
0
原文地址:漢代隸書碑帖簡析作者:骆驼

  林老師布置的這道作業題著實讓人撓頭,不知道從哪裡切入分析漢碑,經過大半個月的練習乙瑛碑,在蠶頭雁尾中暈頭轉向之際,胡亂寫上兩句交差。

  隸書起源於秦代,興盛於漢,由篆書演變而來。從象形意味濃厚的篆字到筆畫多樣化的隸書,實用性無疑是巨大的推動力,漢字隷変以後,書寫便捷,成為統治者有力的文字工具,竹簡,絲帛,碑刻都留下了漢隸莊重,高妙的濃濃筆跡。成熟的漢隸也為日后的楷書出現鋪開了道路。(隸書筆畫的丰富一方面使得漢字展示出方塊字的魅力,一方面我等習慣楷書的初學者感覺筆畫之不可思議)隸書在東漢時期發展到了頂峰,波磔靈動優美,代表作如過江之鯽,各領風騷,以下擇取幾種簡要分析。

 



張遷碑:全名《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用“厚朴”兩個字來形容我對張遷碑的整體感覺。“厚”字體現在筆劃粗壯,凝重不帶留滯,令人有淵渟岳峙的美感。起筆方正,波勢平緩,其勢有如形意拳“橫拳”,出手如鐵梁,內勁無窮;磔筆收尾時見個性化的上挑,其勢有如形意拳“崩拳”,像樹木斜刺蒼穹。“樸”字體現在結字朴實,守拙少見圓滑,平實中蘊含奇險。看似貌不驚人,其實最需筆力。

 

 

                       

史晨碑:全稱《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立於公元169年(東漢建寧二年)。粗略瀏覽史晨碑,有一種工筆畫的味道,法度嚴謹,結構扁方勻稱。字間距明顯大於行間距,點筆重按,波磔鮮明,挑筆和磔筆常略帶方棱形。工整規範、古樸典雅是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的共同特點,深入讀貼,漸漸會有一種濃厚漢賦的味道,韻散結合,瑰麗多姿。

 

 



 

禮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現存山東曲阜孔廟堪稱廟堂碑刻的典範,筆鋒細,看似拂面楊柳,實有柔中帶剛,暗含巧勁。磔筆多呈棱形,出鋒如同柳葉刀劈空而出之勢。有人認為唐楷取法禮器碑的筆勢,也有一定道理。

 



乙瑛碑: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現存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第一次真正臨摹隸書從乙瑛碑開始,第一次真實落筆,才慢慢領略漢隸的美感。比之禮器碑多了厚重,比之史晨碑多了雄強,是漢隸鼎盛時期的代表,隸書的眾多特點在乙瑛碑中都有精彩演繹。扁方的字型加上字距、行距的疏密得當,蠶頭雁尾姿態雄麗,讀貼端詳仿佛如置身旌旗獵獵,莊嚴肅穆的大軍方陣之中。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公元185年)十月刻。記得小時候自己摸索着練習過寫毛筆字,那時候就被曹全碑所吸引,深刻留在腦海中的是她那修長嫵媚的姿態,宛如翩然舒廣袖的漢代仕女。看曹全碑,不僅是曼妙的舞姿,還隱約是傳入耳中的一曲《佩蘭》,空谷幽蘭,搖曳生姿,千古留香。曹全碑整體感覺細膩圓潤,舒緩柔長,筆劃奇特,有如緩緩敘述的一段塵封往事。思緒隨著筆勢起伏,有逍遙自在解愁化郁之妙處。

 

 





石門頌: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一九六七年因为修水坝,原来在山壁上的“石门颂”被凿下,保存到汉中博物馆。。石門頌,筆勢連綿細長,勻稱雄勁,可見篆字的痕跡,雁尾几無肥厚之感,上挑居多。總體感覺有些波詭雲譎,瀟灑不羈。





                      




 

  漢簡:漢簡作為日常交流記錄工具,要求書寫快速,易讀易懂易保存,且由於書寫在竹簡上,受到材質纖維的影響(參見:蔣勛-漢字書法之美),漢字由圓変方,左右伸展已經勢在必然。作為秦隸到漢隸的過度,體現筆法變化過程最為明顯的就是漢簡。漢簡書法因為書簡的廣汎哂茫@得純稚自然,風格多樣化,有的沉穩古朴,有的恣意揮灑,有的行筆疾速,有的粗獷奔放。從極富個性變化的漢簡書法看,當時人們追求的不只是書寫的便利,更多的是書寫人情緒表達的寫照。

 

  收集這些資料的同時也是學習,感歎古人留下的這些無價之寶,感歎漢字之美。需要提一句的是,漢代的大多數碑刻沒有留下作者姓甚名誰的痕跡,而被後人附會成當時的名家蔡邕,鐘繇的手筆,實不足信。但這些不見記載的書寫著,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塊塊永不磨滅的珍寶,值得反複觀摹學習。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