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書法經(545)北魏摩崖刻石 《郑文公碑》章法分析作者:古縁堂主書法
書法經(545)
北魏摩崖刻石《郑文公碑》章法分析
米芾在《自叙帖》中说:“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这就是说,书法作品的创作既要有自己的风格面貌,又要在形态上富于变化,避免雷同。从整体章法纵观《郑文公碑》,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笔笔不同,字字不同。
《郑文公碑》虽然称“碑”,其实为摩崖刻石。与北魏粗犷的碑志、墓铭相比,该碑通篇章法气象更具恢宏斑斓、苍雄古朴、圆融烂漫之质,看似随意刻写、平淡无奇、天趣自在,实则人力、天工各臻神妙。全碑的行间、字距基本均整且无一处呆板。康有为形容此碑如依山而筑的阿房宫,虽延绵数里,楼阁亭台条理起伏而一丝不乱,是为中和型章法的典范之一。因为《郑文公碑》是山中崖壁巨石经过简单打磨处理后便进行了书丹凿刻,故而无法像庙堂碑刻一样精雕细琢而纤毫毕现。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对书写者的束缚,进而使得此碑章法变化丰富。《郑文公碑》字的结构兼有《张猛龙》的谨严、《石门铭》的疏宕、《爨宝子》的古拙、《李仲璇》的挺秀,字势宽博,意态冲和,险奇寓于平正之中,逸气不出法度之外,皆就石势而书。
《郑文公碑》通篇平正中见奇崛。在全碑的空白排置上,四周与碑缘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形成一种自然的内擪之感,与结字、笔法的外拓之势相应和,奠定了整碑质实厚重、宕逸神隽的平稳基调。此碑后端跋文的小块面与正文的大块面相呼应,在章法节奏上渐向结尾过渡,形成由实到虚的空间关系;落款部分较为简易,呈点线状。《郑文公碑》将千余字布白于摩崖巨石上,能随石面的形势随机应变,与山石互为一体。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讲相异律时指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他在讲同一律时又指出,天地间没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这说明世间的一切事物既相同又相异,从而阐明了千姿百态的世界是多样统一的哲理。《郑文公碑》在书法艺术天地中再现了这种多样统一的特征。现代书法家沙孟海曾作诗赞曰:“中古数书家,北郑继南王。洞天万山骨,字字发幽光。云峰并经峪,山左两大宗。榜书何雄伟,泱泱大国风。”《郑文公碑》以篆势、分韵、草情的鲜明特质在北朝摩崖碑刻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郑文公碑》拓片局部之一
《郑文公碑》拓片局部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