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水城新津书画艺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转载]张从申《李玄静碑》

$
0
0
原文地址:张从申《李玄静碑》作者:李如海
《李玄静碑》全称“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也称《茅山玄静碑》。碑文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此碑唐大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明嘉靖三年(1524)毁于火。《李玄静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撰文、书写、篆额者皆当时俊彦。书碑者张从申,以北碑笔法写行书,颇有晋人意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本宋拓《李玄静碑》,此本原为朱翼盦先生收藏,后捐赠故宫博物院,字迹清晰,纸墨敦古,堪为宋拓佳品。

宋拓《李玄静碑》故宫藏本(封面,宝熙认为此本“元以前拓本无疑”,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马子云《碑帖鉴定》皆定为宋拓)

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本宋拓《李玄静碑》,宝熙旧藏,后归萧山朱文钧先生。此碑拓本传世甚稀,是本挖镶剪裱,蝴蝶装。墨纸十三开,每半开墨纸纵25.8cm,横17.5cm。封面宝熙题签,王铎题内签。后有沈曾植题诗,宝熙、朱翼盦跋,陈宝琛、朱益藩、张玮、赵世骏四人合观款。钤“沈盫墨缘”“沈盫鉴定墨王”“宝熙长寿”“顽山”“子敬又印”等鉴藏印六方。宝熙认为此本“元以前拓本无疑”,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马子云《碑帖鉴定》皆定为宋拓,碑文首尾完具,字口清晰,无甚损泐。

《李玄静碑》全称“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也称《茅山玄静碑》。碑文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此碑唐大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立,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明嘉靖三年(1524)毁于火。


宋拓《李玄静碑》故宫藏本(王铎题内签)

碑文内容介绍李玄静生平,赞誉其精研黄老之术的成就。李玄静名含光(682—769),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一言为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本姓弘,其父避皇帝讳,改李氏。玄静年少既志求道妙,碑文言“年十三辞家奉道”,精老庄周易深趣。唐玄宗知其名,“开元中礼请尊师”。先诏居王屋山阳台观,后又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征皆谢病不出。唐天宝四年(745)冬,玄宗命中官带着宝玺御书诏请,他也推迟了进宫的时间。入宫后颇受玄宗赏识,赐号玄静先生尊之,但最终还是以疾病为由辞还句曲山,玄宗敕命修紫阳观令其居住。玄静工篆隶,长于著撰,有《周易义略》《老庄学记》《三玄异同论》等书,赞者曰“穷颐精义”。大历四年(769)冬十一月坐化,时年八十七。其年十二月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当时赴丧而至者数千人。

碑的撰文、书写、篆额者皆一时俊彦。撰文者柳识,“柳识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与萧颖士、元德秀、刘迅相上下,当时作者伏其简拔”。据记载《招隐寺朗然律师碑》《茅山白鹤庙记》《新修四皓庙记》等碑,也由其撰文。



书碑者张从申(生卒年不详),唐吴郡人(今江苏苏州)。乾元年间(758—760)进士及第,主要活动时间在大历(166—779)前后。曾擢任大理司直,检校礼部员外郎,官至长史,人称张司直。以书法闻名,工正、行书。书法风格以宗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主。其兄从师、从仪、从约亦皆工书,时号“张氏四龙”,张从申书艺最高。
《茅山玄静碑》碑文行书,笔画挺拔,重心下移,风格灵动端庄,刚健、秀逸兼而有之,无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写得中规中矩,后半则逾写逾放,字势飞动,更见神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