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者
----记知名文化学者、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培合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因为属相都为龙,他和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一起,被誉为“长安城里的三条‘蛟龙’”。他们用各自的才情和品行、坚毅与担当,默默地为古长安城增添着让人动容与振奋的文化光辉和精神力量。
他是中国当代较早开展国学培训讲座的文化学者之一。长期以来,他淡泊名利,进学校,入企业,到机关,出世入世,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普遍欢迎。
他就是文化学者、全国全民悦读联盟副主席、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培合先生。
以文化担当守护精神高地
出身于甘肃陇原农家的张培合,自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19岁那年,他怀揣梦想,满怀信心地离开老家宁县春荣镇赴兰州上大学。“当时,全村人都为我喝彩,也为我高兴,更对我寄予殷殷厚望。”张培合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老家,周道之兴肇始于此,加之公刘、庆节、傅介子、狄仁杰、范仲淹等在此或教民稼穑、或为官为民、或传道授业、或广施恩泽,所以,我的长辈们长期受这些先周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熏染,血液里天然地流淌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他们勤劳、坚毅、俭朴、厚道,处处与人为善。”张培合说,“他们淳厚善良的品质,自小就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我,并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三十多年来,张培合一直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读,并笔耕不辍。他认为唯有真诚地践行和传播这些国粹,才能对得住创造了这些震古烁今传统文化的圣哲和先贤。
张载是陕西的先贤,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也深深地触动和影响着张培合的精神世界,这在他的文章里已有充分体现。
“我觉得张培合先生就是一个自觉为民生、为社会、为文明负重的人。他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都是讲怎么使人们生活得更理智一些、更文明一些、更有利于社会一些,他有着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他给人生、给年轻人的那种谆谆教诲,非常令人敬佩。”
2009年以来,张培合相继出版《慧思集》《静思集》《微思集》《广思集》《思想的力量》《君子之范》和《知行合一》等一系列作品,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和拥趸,其中《微思集》还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集奖。
在这些集子里面,他谈人生、谈信仰、谈幸福、谈社会、谈诚信、谈中华文化的精髓,或针砭时弊,或感悟人生,给读者很多的思想启迪。如在谈人生的篇章里,他认为人生一定要有信仰,幸福其实很简单,知足就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在谈诚信中,他指出诚信是生存和发展的底线,诚信是美德,诚信是财富,诚信是成功。
张培合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喜欢,是因为其生活化的讲述。读张培合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非常接地气,就像高原上的蔬菜粮食,非常有味道。“张培合的这些文化哲学丛书,是当前具有现实意义的力作,它让我产生了久违的阅读快感。作者质朴自然,直指心灵的文字,时而像一个故友在坦诚欣喜,时而像一个哲人在谈古论今,时而像一个浪漫诗人在低吟浅唱。。。。。。这些看似随心所欲的文字,却带给我们愉悦、启迪和思想的冲击。”著名作家周明说。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也不无感慨地说:“培合就像是‘混凝土’,他能把他周边的一切人物聚起来,最终铸成文化的高楼大厦。某种意义上而言,没有培合这样的人物,许多的文化作品或许无以被人所知,无以发挥作用,更无以汇聚而成为文化。”
以文化自信为往圣继绝学
6月14日,应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翼鲲班邀请,张培合为这些名副其实的“学霸”们作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的现实影响”的专场报告。
会后,在解答与会老师和学生的问题时,一位同学疑惑地问:“您认为中国一些人为什么文化不自信?”
张培合不假思索地说:“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他的这一回答让大家深深自省。
“现在教育只教知识、教技能,却忽视了如何教做人,不教如何去讲良心、讲诚信,老老实实地做一个懂规范的中国人。有些人只学会了唯利是图,只讲利益,不讲道德,并盲目地崇拜国外文化。这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格格不入,严重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最大败笔。”张培合坦言,“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那么中国的文化自信究竟是什么呢?
张培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具体到现实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应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去践行:一是必须坚持做好十五个字,即做人的基础:仁、义、礼、智、信;做人的态度:温、良、恭、俭、让;做人的底线:忠、孝、忍、勇、廉;二是坚持做好“四件事”,即尽孝、行善、担责、感恩;三是坚持“两个底线”,即良心和诚信;四是坚持“三个道”,即坚守礼仪之道(社会层面)、坚守君子之道(人格层面)和坚守中庸之道(行为层面);五是坚持“五本”思想,即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民为本、以合为本、以和为本;六是坚持“四大标准”,即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集体先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七是处理好“六个圈子”的关系,即与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与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与家族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老师和师长的关系。
张培合说,中华传统文化坚守礼仪和规矩,三纲五常六纪都有其精华之处。以六纪为例: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就是告诉人们怎样处理好这六个圈子的关系,这六个圈子是人一生中都离不开的,只有这六个圈子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处理好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华文化历来有信仰,对天地心存敬畏,敬天、敬地、敬日、敬月,讲天地良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张培合认为,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应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就是讲诚信。“每个人都应从灵魂深处去自省,讲诚信、守规矩、讲良心。”
张培合经常说,善良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就是善良和正直。他认为,中国的君子文化高于日本的武士文化和西方的绅士文化。君子文化崇尚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展示的是勇于承担时代重任、关心天下兴亡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因此,要大力倡导君子文化,切实将古训和国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证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能够激发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在工作、生活、处事为人、社交实践中完全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也有很强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张培合说。
以文化自觉传续中华文脉
“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魂魄,已固化成为我们民族的特有品质,并永远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流淌。”张培合说。
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呢?
张培合认为,中华文化要得到好的传承和践行,就必须从博物馆里走出来,从墙上走下来,必须要落地。
从2002年开始,在深入思考笔耕不辍的同时,张培合经常不计名利,应邀到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各大中小学、军营做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次数多达数千场次。虽然人很累,但他心里总是很欣慰,尤其在讲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时,全场听众往往是掌声雷动,如痴如醉,就连上厕所都在小跑,生怕没有听到关键的部分。“这就充分说明,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足够重视传统文化,绝不是他们刻意排斥传统文化,而是没有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张培合说。
多年来,张培合一直呼吁,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张培合博闻强记,每次演讲,他总能以风趣幽默的语言阐述古典文化的哲思,用先秦诸子的思想教人做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仁勇廉”,教人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教人懂得坚持走“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最终教化人们遵循“责任先于意识、义务先于权力、集体先于个人、和谐先于冲突”的做事原则。他还倡导在坚持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善于学习和汲取其他先进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艺高人胆大。张培合从不隐讳自己的想法,他说,我的“中国梦”就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感召更多的人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传承、弘扬千年流传积淀的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贾平凹说,张培合积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讨和传播,只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不为功利,默默耕耘,这份坚韧值得敬佩,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同样值得铭记。
“他有一种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他肩上担当是社会道义,是我们这个国家,是我们这个民族,是亿万深处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的担当是自觉的,几乎是潜意识的,亦是自然流露的。说透了是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代版。”著名作家冯积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