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合文书法研究创作的新篇章
樊中岳《合文书法字汇》读后
·陈初生
合文、重文,是古文字书刻时的特殊形态。
一篇书法(或印章)中,为篇幅的美观,省时省地,将原本的两、三个字写成一个字的形状,或共用偏旁,或共用笔画,或者紧紧靠拢,多数同时增饰一个符号“=”为标记。学术界把一个字重复读一次的叫重文,两个字依次读出的叫合文,书法上也叫合书。合文、重文最早见于殷商甲骨,两周金文,战国古玺,简帛中亦不少见。进入今文字时代后,这种书写现象就少见了。倒是民俗艺术中还有存在,如“招财进宝”、“黄金万两”,还有道教、巫教中的有些符籙,实际上也是一种合文。
合文、重文,是古代书写者的创造。一九七九年,我正师
从容庚、商承祚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写过一篇研究合文的文
章,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其后,学术界陆续
一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成绩斐然。
据我不全面的观察,书法篆刻家在进行创作时自觉地运用这一构形法者首推邓石如,他的那方“人随明月月随人”(图1),成功巧妙的运用合文重文,成为篆刻界的经典之作。当代谷有荃先生则是有意识地运用合文、重文构形的重要书法篆刻大家,他的篆书斗方及篆刻“大爱无疆”(图2、图3),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后出转精者,当推樊中岳先生。作为谷有荃先生的入门弟
子,他在谷有荃先生的启迪之下,作了非常扎实的研究工
作。他首先将目前能见到的合文书法资料,涵盖甲骨文、金
文、简帛盟书、古玺、货币文、陶文、刻石文搜集整理,编
成了厚厚一本书《合文书法字汇》,精心摹写古文字合文
1008个(含近100个重文),一一注明出处,为学术界进一
步研究合文(重文)整理一大批宝贵的资料,为不熟悉古代
合文的书法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这是樊中岳先生
的重点贡献。
不仅如此,作为书法篆刻家的樊中岳先生身体力行,利用合
文(重文)这一形式进行了大量的书法篆刻创作。这些作品
中的合文,多数是见于古文字材料中的,即于古有据者。此
外,他还利用合文的结构规律创造出新的合文。这一点,樊
先生既大胆又谨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即是要约定俗成,社会公认。一种新的合文,一下子流行公
认不现实,于是樊中岳先生在每幅作品的跋语中作了简要的
解读说明,这就容易与读者沟通了,这绝不是随意向壁虚
造,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对樊先生的工作,我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合文字汇》是
一个手写临本。字迹是清楚的,但写古代书家的原来形态有
距离,不利于今人对古代书法高手的借鉴,能否利用新的技
术手段扫描照象将原型显示出来,或者象容庚先生编《金文
编》、商承祚先生编《石刻篆文编》一样,用影摹法以求字
形之准确。此外,该书还可以配一篇合文(重文)研究综述
的文章,将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推介给不大熟悉古文字的
读者。当然,这也是要花大力气的。
承蒙不弃,我曾经为樊中岳先生的书法篆刻集写过序言,
几年以后,又读到了他的煌煌新著,实在令人感奋。都是古稀
的人,樊先生壮心不已,我要向他学习。
2015、2、6、于广州暨南大学
陈初生先生简介:
1946年5月生于湖南。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曾任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说明:
文章刊《书法报》2015年第25期“教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