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水城新津书画艺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转载]李瑞雯与泰山金刚经体临写者

$
0
0

李瑞雯与泰山金刚经体临写者

 王伟祥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在我国罕见但又十分珍贵。然而,在国内书家中,知此石刻的不多,识该书体的更少,了解书写者的更为稀有。这与此石刻产生、存在和传播的独特现象有关。

      泰山金刚经刻经,出现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此前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北魏太武帝(公元446年)和北周周武帝(公元574年)两次灭佛事件,许多佛像,大量佛经被毁坏事件,众多信佛者,鉴于这类教训,总结了“缣竹易销,金石难灭”的经验,将佛经“讬于高山,永留不绝”。但正因讬于高山,书于崖壁,导致人们很难观瞻,更难摹临。因此,在隋朝以后就几乎没有了泰山金刚经的影响。唐朝,王羲之的书法为唐太宗近似疯狂的珍爱,不惜一切财力搜集,鼓动大臣们临摹。直至死后将兰亭序带入陵墓陪葬。从此,无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中,作书者皆认二王之书为宗,以临学王体书法为荣,随后形成了我国书学史上以王体为宗,并由此衍生出几大书体为主流的行楷体书写格局。然而。由安道壹书写的泰山金刚经却成空谷绝响,守在僻静的山谷、崖壁间,与日月对话,同风雨厮磨,沉寂千年,无人问津。直至明朝,才有人发现它的存在。清末民初,一些金石家开始撰写介绍,拓印成本。一些书家,如刘墉、包世臣对这种书体,好誉有加,并在创作中受其影响。康有为见之,评其为“榜书之宗”。

 

     民初,俞樾、曾熙、李瑞清及其侄子李健开始临写,创作。但在清末民初,这些书家基本上偶尔临写,内容限于经文,或者集字创作。

 





     到了当代,经过考古文物工作者研究,发现泰山金刚经与山东四山的摩崖刻经同出于一个书家,北齐的安道壹。人们开始借助更多摩崖刻经文本和更宽的视野,临写金刚经,学习安道壹书体。在国内的临学者中,出现了山东的张正、孙启新,广东的许鸿基,重庆的周永健,还有乐图南、徐少华和李线长等成绩不俗的书家。创作的主题也不断拓宽。如孙启新创作了金刚经书体《岳阳楼记》作品,许鸿基也用金刚经书体创作了许多古诗,他们俩还联合在广东和山东两地举行了金刚经书体书法作品的展览,扩大了泰山金刚经书体的影响。

 

 







     北京的李瑞雯,在其恩师康雍先生的指导下,三十余年,潜心临池,学写经石峪刻经,参照四山摩崖刻经,将各处字势书韵融化一体,克服了许多临书者因受刻经风化残字影响,笔划粗陋,结体变形,或因笔力不济,线条肥雍的现象,最终写得一手形神兼似的安道壹金刚经体书法,成为当前我国为数不多的临写泰山金刚经体书家中的高手,使安体书法临学进入历史新高度。

 





此文难免挂一漏万,读者若发现另有安体书法书写高手,请提供线索,共同商榷。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