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初学书法口诀歌(风起云涌)作者:烟雨楼
初学书法口诀歌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
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
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
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
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
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
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
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
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
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
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
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
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
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
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
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
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
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
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
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
老书画家袁旭临有一段话,对我印象很深,是袁老的《砚边随想》。他说:“学书,多学‘源’,多向纵向看。向纵向看如看大海,深邃莫测;向横向看,如浮云,缥缈不定。纵观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择善而从,得益良多;随波逐流,易失方向。坚持传统,并非不需要创新,而出隆切枰醵簧幔赋婶玫摹薄U庵炙捣ê头缭评鲜Φ母杈饔泄餐ㄖΑ?br/>
其实,不止书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经过历史的沉积,人类的签别,能留到世间的都是珠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忘掉华夏的民族性,忘掉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只会产生迷失方向,学成一些东不东,西不西的东西。
其实,不止书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经过历史的沉积,人类的签别,能留到世间的都是珠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忘掉华夏的民族性,忘掉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只会产生迷失方向,学成一些东不东,西不西的东西。
风起云涌:雨楼太谦虚,你的文章气壮山河,又有柔情似水,适宜各层面.我喜欢前者,人老心不老吧.
嘻嘻~~~~老师过奖了!书法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可以停滞不前,在这点上老师做出了表率。我常碰到一些人对我说他们想让书法定型之类的话,并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作为一种很高雅的艺术,还是不要刻意去求定型什么的,那样容易裹足不前,时间长了甚至“墨”守成规,对新出现的艺术流派会有抵触,不能纳新,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任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了,记得不错的话,张先生的书法风格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登出来时,确实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二十余年过去了,我看基本上是没什么变化,说明其人在深度和广度上没有再去深钻,比较可惜了。再就是书法不能玩得太过火,脱离传统求创新,盲目追求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泼墨、以画代字等),太放浪形骸也容易使个人走向极端,比较典型的算王镛,86年时的作品很具有传统,如果在此基础上发展,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越写越垃圾。我想出现这种现象,可能还是文化底蕴不足所致吧。还有的人,为了让别人看出自己有那么一些“书外功”,在书法作品前面附庸风雅来那么2、3首诗,或者4、5篇文章,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的凭据(诗文深度本身一看就知),这一类突出一点的算胡秋萍了。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或许这就是羲献颜柳欧赵米等人超乎众人之上的秘诀吧!最后我还是引用拙作《漫话走进21世纪中国书法的人文艺术情愫》里的话来作结,请老师和书友们雅正:...。(5)神韵:包括神采、气势、情趣、韵味等,这是书作的精神部分,是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它除了要求作品在以上四个方面体现出坚实的功底、精深的造诣外,更需要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显示出书法家在文、史、哲、理、工甚至医学、外文等方面的广博修养(嗬嗬~~~好像有点自吹自擂哈),神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常说的“书卷气”、“金石气”就是书法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高雅清逸、古朴苍劲的气息,是书法家通过读书而透悟、流露在书法中的艺理和情境,是书法艺术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