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水城新津书画艺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转载]《毛公鼎》撷微

$
0
0
原文地址:《毛公鼎》撷微作者:郑权

     二届篆书展时,在洛阳谷松章老师邀稿,自己才疏学浅,着实惶恐,但谷老师是自己尊敬的老师和兄长,命令又不能不从,硬着头皮应承下来。小半年来,几番酝酿、几度煎熬,总算交差,刊在《青少年书法》(青年版)第九期从临摹到创作栏目。今全文发于此,请同道批正。

 

                               毛公鼎》撷微

                                                                郑 权

    当代篆书的发展,金文无疑是主流,与其他古文字书迹相比较,金文实物多,保存完好,字口清晰,涵盖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在历史的天空里,灿若星河的钟鼎以其厚重苍茫的远古气韵、金石韵味的浇铸线条和生动活泼的自然形态, 大大增添了书法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为当代篆书乃至其他书体创作开启了一面向阳的窗子,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和汲取的养分。

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初、中、晚期三个阶段。早期大多沿袭殷商风格,书法朴茂凝重,瑰丽沉雄,大小不拘,随意恣性,许多字施以肥笔、重团以突出其形态,体现出书写者在创作上较为自由的时代特征。中期风格为之一变,用笔凝重而势畅,点画圆浑,虽也有肥笔、重团,但其装饰意味明显减少,书写意蕴增强,行款变得疏朗,字体也逐步趋于规范。到了晚期,金文书法已臻极盛,无论是在用笔、结字、布局还是在气韵风格上都趋于成熟,装饰意味消失,线条愈加沉雄质朴,字态益发生动活泼,内涵丰富性大大增强。

    《毛公鼎》便是西周晚期的突出代表。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其文三十二行,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迄今出土的最长一篇金文,内容为毛公为感激周宣王委以政务,策命整肃纪纲、兴革政治,而特铸鼎记事。其文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其书线条遒劲,体势沉雄高古,气宇轩昂,历来被视为金文典范中之瑰宝。现藏于台湾。

    在蔡伦造纸之前,我国文字的载体多是“不规则”形状,如甲骨、钟鼎、彝器、权量、简牍、砖瓦、摩崖等,形成了生动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章法与布局。《毛公鼎》是随鼎深腹内弧面形制而铺开,书写以斜向、环状运动的线条和灵活多变的或方或长的结字依势就形完成。整个铭文处置井然有序,和谐统一,表现出纯熟的书写技巧、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完美。

    《毛公鼎》用笔精严,以中锋裹毫为主,线条圆劲茂隽,饱满遒劲,体势沉雄。行笔逆锋以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自始而至终;收笔平出,轻按笔锋停止。线条呈“圆”,回曲婉蜒,坚韧徐纡,长短互用,轻重有别,起止转折处恰到好处,笔画粗细趋向统一,委婉优雅,表现出的线条既有清朗精严的审美意味和高贵典雅的贵族气息,又有自然浑凝、拙朴生动的金石之气。体味其用笔,可用“平、圆、留、重、变”﹙黄宾虹先生言﹚五字概括。所谓平:寓静于动,笔笔送到,行笔如锥画沙,似物凝碍,不可使其柔弱漂浮。圆:指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线条圆浑沉厚,有弹性无圭角,不刻板僵硬,所谓如折钗股。留:就是收得住,控制得力,笔画积点成线,沉着遒劲,古人讲的“屋漏痕”就是“留”的效果。重:是入纸三分的力量感,即厚重感,忌浮薄轻滑、污浊滞重。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和变化,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等,前后呼应,左右顾盼,笔随势转,情由意生。

    在结构上,《毛公鼎》主取平正之势,形体修长而工整,显示了书写者的理性与成熟;在布势上,不似《散氏盘》紧密错落,没有《大盂鼎》的茂密完满,而是强调一种字与字的间距感,给人以静谧安详之美。可以说整篇铭文是依鼎布势,纵横有序,在整体宏伟的视觉效果中显现出庄重、威严和高贵。

    在中国书法史上,《毛公鼎》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大盂鼎》合称为西周晚期的“四大重器”。《散氏盘》结体松动、书写率逸、宕气酣畅,《虢季子白盘》刚健劲拨、笔势匀称、有意求工,《大盂鼎》瑰丽雄奇、用笔方整、茂密完满,《毛公鼎》优美婉曲、灵动自然、气势雄浑。《毛公鼎》与《散氐盘》、《大盂鼎》差异较大,而与《虢季子白盘》风格相近,二者都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线条圆劲、字形工整、结体方长。《虢季子白盘》的线条圆润精熟、神气内敛,首尾划一,用笔平和简静、不激不厉,提锋束毫,应规入矩,线条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美;而《毛公鼎》笔法精严,结构劲健,线条极尽浑凝拙朴,整个运笔过程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对比明显较大,呈现出自然的起伏和跌宕,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壮”美。

   《毛公鼎》被历代视为金文经典名作和书法艺术瑰宝。自清道光末年出土陕西岐山以来,不断有人对其进行考释、研究和学习,《捃古录金文》、《奇觚室吉金文存》、《客斋集古录》、《周金文存》、《三代吉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都作了著录和研究。李瑞清对《毛公鼎》倍加推崇:“《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郭沫若把此铭拓本收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云:“此铭全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受益于《毛公鼎》的名家数不胜数,如近代来楚生、沙曼翁、当代高庆春、许雄志、王友谊等,刘颜涛更是得力于此,他在《习篆体会点滴》中写到:“我早年学习篆书由王福庵《说文部首》入手,上溯《秦泰山刻石》、《秦石鼓文》……于《毛公鼎》、《墙盘》、《颂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多有着力处,其中以《毛公鼎》用功最勤。”“我学习《毛公鼎》时,曾一式五册,分置于案边、床头、厕间、办公室,并拆一册张贴于墙壁四周,心摹手追,形影不离”。

    那么,怎样临写《毛公鼎》呢?

    书法的学习,首先是临摹,临摹之道,首要在“似”:与原帖在用笔、结字、章法、气息、神韵保持一致,越贴近越好。要做到“似”,务须“三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读帖,孙过庭云:“察之者尚精”。指对用笔、结体、章法等要经常认真观察,要使临本中的“远近高低各不同”,俱入眼底、了然于胸。手到,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动手的实践过程,是临摹的关键环节、最苦最累最吃功夫,其重在持之以恒,其要在“拟之者贵似”。心到,就是要用心揣摩、分析、感悟、对临本消化吸收、进行理性把握、感性深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临摹的高级阶段,是临摹走向创作的桥梁,也是往往最容易忽视的环节。眼到、手到、心到在临摹中是三位一体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刘颜涛先生的”张贴于墙壁四周,心摹手追,形影不离”便是眼到、手到、心到的极好诠释。

    在临习《毛公鼎》时,要注意原帖的载体形式和字的金石气息,把握行气及章法,着力用笔和结体。铭文没有笔著于纸的墨痕,虽在不同程度上也体现了墨书笔意,但它毕竟不是墨迹本身,所以临写时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笔墨优势,在总体精神风貌与原帖一致的基础上去营造一种气象。首先,毛笔的使用应有所选择,工具的特性决定着书写的效果。狼毫锋锐腹键,富于弹性,含墨少,易于表现劲键爽利;羊毫锋软腹柔,下墨较缓,弹性差,长于表现浑朴,坚韧和苍茫;兼毫介于二者之间。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易出枯润多姿的线条,难于掌握;短锋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临写《毛公鼎》似以兼毫、羊毫为佳,锋不宜短。另外用墨呢,应浓一些,能做到水墨交融、枯润相济、厚重苍劲才好。

    临摹是手段,创作是目的。经过一定程度的临摹,就可以尝试结合一下创作了。

    创作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临摹创作。利用临本集联、集诗词、集文创作。这是临摹向创作的过渡,是创作的起步,意临也应属于此列。二是借鉴创作。借鉴古今名家书家的作品,裁其之优之长、取己之需之爱,融汇己意,发于笔端。当今书坛的创作,大多属于此列。三是自由创作。技巧法则,了然心手;天地万物,悉在我胸,手无羁绊、意无凝滞,有感而发,则腕底生风;无心挥洒,则妙笔生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高度自由化、高度个性化、高度情感化、高度审美化,当次境界者,自古而今皆少数人所能为,陆机《平复帖》、王右军《兰亭序》、颜鲁公《祭侄稿》等当为其杰出代表。我们在具体创作时,可依托原帖、集字成篇,可广览约取、杂糅而为,有时也可放手一挥,尝试体味率性弄墨的苦乐酸甜。

    庄静穆、自然浑朴的《毛公鼎》无疑是一座无尽的书法艺术宝藏,它冲出历史烟尘的层层封锁、突破岁月风雨的重重摧殘,悄无声息地矗立着,肩负千年的沧桑和执着、承载远古的梦想与追求,等待我们去探寻、开采和研究,它不嫌贫爱富、不厚此薄彼、也不重男轻女、更不要门票,向所有的追慕者敞开大门。至于我们是否有收获、收获的大小则因人而异了,而用心勤力者往往篮子里会多一些。

     

                                                                   二0一三年八月十五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