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
其次,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象,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而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此外,光临摹也还不够,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最后,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象蜜蜂采百花酿佳蜜一样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它字帖。当然,学写字帖也最忌见异思迁,今天摹这本帖,明天临那本帖,像走马灯似的轮换着书写,这样,是写不好字的,初学者务必注意。
背临:不看范本,只凭印象将诸字临写下来。
意临:临写范本时,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关于“心到”的境界,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里虽然是论述书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临帖达到最高境界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也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谓“心到”,即是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
碑帖是我国历代书迹保存和流传的重要形式。碑是指碑版刻石。或者说是经过加工而竖起来的石版,俗称"立碑",从我国最古的石碑上看,都没有刻上文字,竖石仅是作为某种标记,或者说作为某种记号而已。从秦始皇时开始就在石碑上刻上了文字,以纪其功绩。到了汉代时,碑的应用就很普遍了,作为上层的官吏要刻石立碑纪其政绩,作为民间百姓为了纪念贤哲或亡故的先人而在庙堂、道旁或墓前竖碑,这时才称为碑。藏碑最多的地方,称为"碑?quot;。西安市的碑林就算是较大而闻名于世。帖是把前人的手迹摹刻在石版或木板上,再拓印成帖,即叫做字帖。帖起源于唐代,从李世民开始了广泛应用。
碑帖的用途,在于临习和欣赏。我国的碑帖极其丰富,不可能遍临千帖,所以要有目的、有重点的选择范本作为学习楷模。要求:
应当选用古代优秀的碑帖和字体。一般应先学楷书,它点画规范,笔法丰富,结构端正,法度规矩,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用笔、结构的法则,最便于初学者打基础。应该选择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高水平的第一流碑帖来学习。这对学到正确的用笔法度和结体原则等书法的基本功及探索书法艺术的规律都有很大的帮助。
风格上,由于我国书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难易适度的、适合自己、自己也喜欢的。
延伸阅读(一)
临帖四“要”
要坚持循序渐进前人讲练习书法须经五个阶段: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以遒劲,五遍每加抽拔。同时,在重点安排上也应注意循序渐进。如这一阶段侧重临习结构,下阶段侧重临习笔法,接着进行综合练习等。如此持之以恒,就能从一点一滴中看到成绩,从而坚定自己学好书法的决心与信心。
要坚持意在笔先王羲之云:“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笔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然后下笔。”欧阳询也强调书写时要“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这些论述都认为临帖或独立书写时要多揣摩字的笔画结构、笔意法度,待成竹在胸,方可入笔。
要坚持提高人文涵养清人刘熙载《艺概》认为:“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晚清学者杨守敬亦云:“若要成大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俗套;一要学富,胸有万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要坚持相互切磋要练好书法,一方面须从自己的临摹实践中去揣摩、领会;另一方面应向有经验者学习,请教,使自己少走弯路。因为技艺的传授有时很难口头表达其微妙之处,如能亲自看看造诣较深者的书写实践,细心揣摩其书写时怎样运指、运腕、运肘,就可得到不少启发。
这里须注意的是,按孙过庭所说的“拟之者贵似”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写的字与法帖上的字相“似”,这应是相互切磋的重点。这样相互学习,严格要求,就能从“形似”到“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理想境界。
延伸阅读(四)
初学书法的六大误区
随着书法热的升温,有许多人加入到书法学习的行列,为弘扬祖国书法艺术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初学书法者对书法兴趣开始是浓厚的,往往临习一段时日后有了对书法初步的认识之后,一些人似乎得到了书法艺术的真谛。不再深入临帖,认真思考帖中的多方面的奥妙,及早掌握字帖的特点,学习古人的书学方法,而满足于一知半解,对一些技法的问题也不求甚解,导致很长时间字体没啥长进。更有甚者空谈颜、欧、柳、赵等诸体、“二王”等各类字帖为能事,大有点卖弄学问的嫌疑。如此发展下去,持这样的心态就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个人学习书法艺术的成长进步,难免造成基础浅薄难登大雅之堂,很容易陷入坐井观天的误区。
学习书法有了己见是好事,可又怕是偏见,有了偏见就会指导的走向偏路,比如在取法方面,将帖上的习气当优点,把民间书法当经典,把创意怪诞夸张当创新等,这样就会走向无法无天书写的地步。还有一些江湖杂耍具有表演性,不为初学者了解并被有些人热衷追捧。比如:双手写字、用嘴写字(身残者例外)、写反字、用火烤字等等。这样的书写方法是具有迷惑性的,是哗众取宠之举,这些江湖杂耍是对文化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更甚是还有一些文化垃圾。我们学习书法的人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努力学习传统的书法艺术经典,在掌握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再有所创新,不断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否则,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的误区。
大唐三藏圣教序释文: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而微。虽愚不或。形谮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擦其旨趣。能无疑或者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虚。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存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鹜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合。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沙门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僧莎诃
般若多心经
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
中书令南阳县开国男来济
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
守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
敕润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
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1)字数多。全碑共1 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
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
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上述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文)
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
朕才谢珪璋。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
言惭博达。
言词不能博闻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闲。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涂为鄙拙。
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
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
标瓦砾于森林。
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敕说:}
循躬省虑。弥盖厚颜。
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回复
{皇太子李治(当时还是太子,刻碑时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宫述三藏”之说)也撰写《述三藏圣记》说:}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
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
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
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
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
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
履之者莫测其际。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
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
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
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
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
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
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
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
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
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
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
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
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
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
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
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
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
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
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
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
万区分义。总成乎实。
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大唐三藏圣教序原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