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学 书法教学 第八课:书法的章法与款式
第八课:书法的章法与款式
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经营位置“意匠惨淡经营中”,的确如此,章法布局包括一点一画、结字、行气、全篇布白、落款钤印以及装裱。点画,结字在作品中只是一小局部,然而“一点或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它要与整篇相配合,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谈谈章法问题。
一、定主、宾之序
书法创作当先从主体(正文的文字内容)入手,主位既定,宾从就可以围绕主体生发,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目的总在丰富其空间,充实其层次,如众星拱月一般,烘托得主体形象愈见突出愈完美。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是书艺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但写什么内容需要作者认真选择,作品之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修养水平。内容佳就给作品增加了一层意趣,文情并茂,千古如新。传世的古代法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这些文字在文学上已是不朽之作,况又是出自一流书家自撰自书,那怎么不珍如拱璧呢?对书家来讲能自撰诗文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可忽视。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五类:即古代诗歌、文言文、新诗、白话文、“小数字”等。
另外在文字内容的选择时,最好要与其书体风格相协调,水乳交融,体现意境。若“小数字”中的“虎”、“龙”为主者,宜将“虎”、“龙”之说明为宾。总之,一幅之中必须有主有宾,齿序分明,才能集中丰富,统一而有变化。
二、掌均变之衡
端庄持重,为人之一美,也是作品之一美。如果一味求奇,失去安详稳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所以书法之章法不可以不求平衡。然寻常之平易得,艺术之衡难求。譬如一个在平地行走,是平衡的,但太一般了,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是难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平衡了,就产生了美。可知只有在机变中寻求平衡,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才是构成美感的、具备艺术价值的平衡,所以书法的章法,先须求变,而后求均;先须求奇,而后求稳,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寻常的现象转换成艺术审美形象。如篆书--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也可以打成方格。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有欹斜,大小参差变化。隶书--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隶书因字取横势,故字距大于行距,其行气似乎改为横向的了。若将隶书的章法改行距大于字距就零落不堪了。楷书一般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或距离相近,有时可打成方格。也有将行距加宽,各行字与字横向不对行,小楷中颇多。楷书因字方形,不要写成字与字大小一样,否则就显得枯燥少味,要正而不呆。行书只要求竖成行,可用乌丝栏形式,写行书决不会打方格来写。不过其行气不是每个字的中心都呈垂直线,而是有波浪的变化,然上下贯气,左右顾盼呼应。草书--小草章法与行书相近,大草的章法错落跌宕,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整篇与行是由气势贯之。其章法线条若“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其布白若飞花散雪,惊涛骇浪。就一字而言本来向左倾斜的,就要有返顾右边的势头,就是虽倾而稳。“正局须求奇,奇局终须正”,大局平正的,就要求得局部的奇险,才正而多变;立势奇险的局部形象就要端正,才险而复安。
三、征节奏之美
五音交替而成音乐,俯仰回旋乃为舞蹈。艺术之美,不论是闻于音,成于形,见于色,总须有长短、起伏、刚柔、明暗、迟速、润燥等现象的交替配合,才能悦于耳目,感人心智。这种交替配合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节奏感,可以说,节奏感是一切艺术共有的美感。艺术书法的节奏感,既存在于色彩(浓、淡、枯、润、焦即为五色)之中,也可见于章法之内。色彩之中,色度的明暗,色相的冷暖,色块的大小方圆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因素,章法之中,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等等,都是产生节奏的原因。这些方面配合得好,运用得成功,作品的节奏感就分明而优美,反之,作品就平淡而乏味,下面分别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四、懂疏密聚散
如同音乐的紧锣密鼓,通常是伴随乐章的高潮出现一样,书法线条的聚密之处,也常常就是作品的主体所在。有疏有密,见聚见散,作品便主次分明,藏露互见。只是要把握分寸,顺理成章,不可十分悬殊,否则不是勉强拥挤,就是零落散漫,密处不可雍塞,要小有漏透,极密处隙光一线,便是灵穴来风,可著通体生凉,又如人在深潭,一管透气,则吸咏裕如。所以“密叶间疏枝”,对书法一说,正是经验之谈。而疏散处亦不可全疏(对草书而言),“大疏间小密”,疏散之下,也要有某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就相互接引,彼此呼应。既有集中,又有变化。前人说“疏可跑马,密不容针”,那是极而言之,有点夸张,不可呆解。
五、知大小曲直
大与小、曲与直,都是相对存在于作品中的,是任何构成美感的形式所必有的组成因素之一。白居易琵琶行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微妙的音节,全在适当的大小配合之下产生。自然字的形象,大小对比,曲直互见,无处不有,章程具在,天然凑泊。它是自然美的体现,也是艺术美的需要,善于捕捉和运用它的人,必能使作品节奏优美。
从书法章法的角度上看,可以说大是合,小是分;大是统一,小是变化。以大抱小,大整体中求变化,以小破大,于丰富中求得统一。一般地说,大而平直之笔画入书,当不难求得整体气象,但容易犯简单平浅的毛病,要适当分割之,或加强其本身的变化,或穿插其他变形的笔画,以化大为小;细碎的线条入书,当不难求变化之意,但容易犯琐碎零乱的毛病,要进行组合归纳,使某些部分集结起来,合零为整。也可用较大的粗线条衬托包裹的办法,来加强整体感。曲与直的情况,也是一样。从书法的笔画角度看,曲是柔,直是刚,曲是圆,直是方,有典有直,则刚柔相济,方圆互映;曲是滞,直是畅,曲是变,直是正,畅滞相生,正变交出,则苍古俊逸,奇正兼容。整个的书法结字如前人说写“女”字,这是很形象的,一女字,言尽曲直转折之变。因为有上横之平直,有右撇之遒曲,有左划之转折,三画相叠相交,构成一个奇正相依,刚柔互映的格局,其中有停顿、有转折,简当而丰富。
六 驭圆缺参差
这仍是对比之下生出的美感,一件作品,大而言之,在整体布置上应有圆有缺,有参差错落。似行草的乱石铺路,皆应避免出现整齐的平行线或机械圆弧状,当然也不要有物必求差缺,以免不是呆板便是零残。参差之间,也要求变,大参小不能等同。有时要在整体中求参差,有时又当于参差中求整体。小而言之,在具体形象上,同样要得圆缺参差之致,才能耐玩耐品。
七 见开合呼应
作书如行文,谋篇之始,情节、人物一一铺叙,交叉稳现,来去往复,而后揽纲收目,渐次归结,情节都有所结果,人物皆得归宿,文章便告结束,这就是开合之道。因为先有所开,才能生情节、起变化;后有其合,乃得见意义、见精神。所谓神完意足,大概便是这般景况了。书法章法之始,先铺张文字内容,占据作品空间,展现立意内容,然后逐渐充实其层次,修正其形象,使结构完整而内容充实,因而见神韵、见意境,这是作书程序上的开合。
书法章法如拳击,手足要放得开,收得拢,立得稳重,起得轻捷,往复连环,离合相扣,才横去竖来,应接自如,立于不败。草书作品,从整体看,放开笔法,使它纵横得势,形在字里,气透纸外,可以说是开,开到将散,也就是说,放到不能再放,即将字的结尾处在一定程序上收回,折而向里,如翔龙回首,意在返顾,那气势就聚拢字中,不至散逸。假使有合无开,作品必拘谨少势,开而不合,又难免散漫,失去凝聚力。由此,也可看出,开合与呼应,看似不同,实则都由同一境界中生出,在行书、草书方面尤其如此。开合是作品的可视形象,呼应则是通过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效果。所以也可以说,呼应来源于开合,体现在顾盼。而线条之间的顾盼呼应,也正是作品的情所从来,意所由此,是体现作品内含的窗户,因而开合呼应,不仅是构图形式上的需要,而且是作品精神的基石之一。把握了开合呼应之道,也就把握了通向作品神情意态之门的钥匙。
八、求从顺自然
笪重光《画鉴》有言:“丹青竟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丘之恶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览无余,寻常之景难工,工者频见不厌。”他这里说了一个新奇与寻常,造作与自然的问题,极有见地,对书法作品来说,仍有它的现实价值。好比建设,推平山峦,开凿河道,大厦成林,马路如练,车如流水马如龙,到处锦绣堆成。这是一种美,是一种闪现着人类智慧和力量光芒的美;而层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鸡鸣茅舍,犬吠疏篱,又是一种美,是一种不假雕琢,天然质朴的美。前者工于人意,后者主自天然。有趣的是,人类文明愈向高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愈趋现代,其审美心理却愈是崇尚自然。所以据说日本某地方特地造了一口水塘,任凭野苇汀蓼自然生没,孤雁病鸥随处栖止,从不稍加修饰管理,仿佛真正原始水沼,引得游人如醉。这恐怕不仅仅是怀旧、逆反而矣,也许自然纯朴之中,确有一种真正的、永远不可替代的善和美。可知书法作品对于尽量保持、利用自然美的魄力,像“屋漏痕”一样,消除人意人力的痕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书法作为人的主观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运斤郢匠,出入绳矩,是必要的。所以布局经营之中,如何知法知人,知物知天,不使一时一际之身观局限,泯灭了物、我的真性,在主客观的交感之中,自然成章,正是必须把握的。
那么,这在具体创作中又当如何分寸呢?笔者鄙见:意出由我,形铸在天。即作品的经营立意,全由自己主见,不袭乎他人,不囿于自然。而其间具体形象,则尽量保留自然风貌,不多过雕琢,不勃生理。
凡此种种,一句话,一切布置都要见其天然本性,不可因奇求奇,强扭硬掐,繁雕缛琢。
九、识空白之义
关于书法整体的章法布白,有两条清人书论确是点中了要害:“匡廊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均称”(《书筏》)。“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艺舟双楫.邓石如传》)。章法布白之奥妙,就在于“计白当黑”,即书写点画线条时不单考虑线条的颜色,实际上黑线条在白纸上,就产生了黑白的分割,黑多则白少,黑少则白多,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另外就是要追求布白之变化:疏密、斜正、曲直、方圆。
如果说,上面所言,还只算是作品内涵方面的意义的话,那么,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它在可视形象上的作用,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画面的疏密,关系着画面的灵透、清空之美,并可通过空白的情状,反证出内容的布置穿插是否舒适合理。如果空白的形状出现机械规整的情景,如整齐的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等等,那就证明物象的外沿集结线太过规范;如果发现空白的块面分布有等同的情况,就说明物象的疏密安排可能有分布平均的地方,这些都是章法布白所忌,应该进行调整,所以前人说“知白守黑”。总的说来,一定要突破前人的章法布白的陈式,而根据现代人审美的要求,努力探索新的章法形式。
下面谈谈作品的款式
如何理解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
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
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这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办法,虽有差错,而又显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极。见(图1):
( 图1)
2、四行题款式。每联题为两行,共四行,位置居中。见(图2):
(图2)
3、正文以下多行式。正文作四字,留出一个字的位置用于题多行款,另有一番情趣。见(图3):
(图3)
4、龙门双行式。因为款文字数较多,故而采用双行式题款法。见(图4):
(图4)
5、少字高题式。文多,题字少,以突现其气势,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见(图5):
(图5)
6、双色满框式。采用色彩入书法,款文四行,顶天立地,有特色。见(图6):
(图6)
二、
关于“中堂”的章法技巧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现存最早的书法中堂为南宋吴琚所书的《七言绝句》。中堂的出现远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则是时时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中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颖性。
1、界格式。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见(图7):
(图7)
2、疏朗式。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见(图8):
(图8)
3、随款式。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见(图9):
(图9)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见(图10):
(图10)
5、文识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见(图11):
(图11)
6、团扇对联式。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见(图12):
(图12)
三、
关于“条幅”的章法技巧
条幅以中堂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条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识与中堂也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气势比中堂更为奔放、更为修长。条幅象中堂一样,也是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条幅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条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见(图13):
(图13)
2、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见(图14):
(图14)
3、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见(图15):
(图15)
4、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见(图16):
(图16)
四、关于“横幅”的章法技巧
书法作品通常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而横幅在今天犹为流行,特别横长的作品叫手卷。横幅,又叫横披,
横长于高,悬挂时去取横势。横幅的章法气势与直幅的章法气势不同,很大,横幅的章法气势有类似看宽银幕电影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波澜壮阔”:而直幅的章法气势,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由于横幅纵行气短,有时一行仅一个字,换行频律高,前后距离长,所以,
横幅最难的是贯气。此外,
横幅很善于写大字榜书。大字榜书与小字的章法处理不同,它字字独立,但更强调内在的联系和前后的呼应。在款式上处理,横幅比较灵活多变,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还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1、下图为陆俨少所作大字榜书,落单款于正文后面。见(图17):
(图17)
2、下图为册页组合式的横幅作品,每六行空一行,给人以透气感,款落于正文之后,书体大小一致,一气呵成,款与文一统到底。见(图18):
(图18)
3、下图为上平下不平(齐头不齐脚)的横幅作品。上平以求整齐,下不平以求空灵和随意,为求得空白匀称,分别予以补引。给人以清淡典雅、酣畅伶俐的审美体验。见(图19)
(图19)
4、下图为字距密、行距宽的横幅作品,取法于明代书家张瑞图、黄道周。行行清楚明了,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见(图20):
(图20)
5、下图为清王铎的作品,落前后款。正文为王铎的自作诗句,前一首有序,后两首有题无序,最后作款。此幅作品既不齐头,又不齐脚,写来笔法精绝、节奏明快;字体左倾右欹、险夷相济、变幻莫测、虚实相生,真是魄力独雄,潇洒无比。见(图21):
(图21)
五、关于“扇面”的章法技巧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见(图22):
(图22)
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广泛流传。关于折扇,据说是由日本传入的。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扇面书法的章法形式。
团扇书法。团扇,因有团圆如明月而得名,相传出自汉代。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数不等。少则4-5字,多则40字以上。章法围着圆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用心良苦。见(图23):
(图23)
此图是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苹果式。系赵之谦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见巧,方中见圆,中间空白为苹果之手柄痕迹,使左右有着一种上下阙的感觉。
(图25)
下图也是团扇变形款式,四边去圆为方,亦系赵之谦所作,正文画界格,用魏碑写出,严谨中现出浪漫气,清逸富贵。上款暑正文出处和赠送对象,下款暑时日和作者名。
六、斗方
一种外形基本接近正方形的小型书法作品,镶嵌于镜框中,悬挂在室内,小巧雅致。斗方多用整张宣纸横向对开,边长约在两尺之内。如四尺对开。
七、册页
顾名思义是一册书。一页书的形式。其章法总规律与条幅、中堂大体相同
八、长卷
横幅的延长,可尽兴延长,不宜悬挂,多置案头观览,又称手卷。
九、榜书
又称“题榜书”、“署书”、“擘窠大字”,招牌、匾额多用此书,字大盈尺至逾丈,如榆林红石峡石刻,字宽9—12米,高2—3米,深2—3寸,神奇、雄伟、瑰丽、厚朴,名山胜迹多有之。
十、信札
又称尺牍、书信、函件、手教等,人们来往信件的总称。好的书信就是好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等历来被视为书法珍品。
十一、屏条
屏,蔽也。置于室内庭堂谓之屏风,既可障人眼目,以显其隐幽,又可挡风,以御寒。屏风上可书可画,于是就成了书画之一种章法样式。不用于屏风,只用屏的形式作书画,这就成了屏条。其一般规律是:
四条以上,成双数;
既可自成格局,又可连成一幅;
既可每幅加款,也可最后加总识;
内容或书法形式要有一定关联性。
题款与用印
1、题款,也称落款
(一)单款与双款。款式有单双之分,上下之别。单款,也就是指下款,内容包括:正文的出处,书写的年月、地点和自家姓名。双款,即同时题写上款和下款。上款写索书或赠书对象的姓名、称呼和谦词;下款题书写时间、地点、自家姓名和谦词。如须交待正文出处,可视情况署在上、下联均可。
(二)题款位置。单款均应署在作品的左下方。题双款,如书赠对联一类,多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联落在左联的左下方。其它格式,一般都写在作品的左方;如两行题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联写在后行;若用独行款式,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写上款一般低于天头一、二字起笔,下款则应高于地脚一、二字收笔,还要留好盖印的位置。
(三)宾主称谓。是颇有讲究的,要合于身份与辈分。对于前辈、长者和敬重的人一般称先生、老师、某老、某翁,下书赐正、鉴正、指正、大雅等谦词;对于同道行家可视情况称方家、法家、学兄、道长等,下书法正、教正、雅正、斧正、正腕、正字、正笔等谦词;对于友人、同学、同事一般称同志、书友、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下书惠存、存念、留念、清赏、命书、雅属等谦词;对于晚辈可称贤契、学生等,下书清赏、嘱书、铭记、勤勉等。当然,对于各种称呼,尚有很多适当的词语,应当机动灵活的运用,不必生搬硬套,以得当避俗为上。应该提及的,对索书或赠书对象为表示亲切,尤其对长辈一般不写姓,自己署名,也可不写姓;有的则习惯在姓名前写自己的斋号。
(四)时间、地点。属于下款内容,一般按时间、地点、姓名(字号)顺序排列。时间可以用公元纪年(阳历),多数书家为求古朴典雅,喜用天干地支纪年(阴历)。月份题写有多种,常用的按四季区分或写月的别称,如春月、荷夏、金秋、冬月、腊月等。须注意农历、公历不要混用。书写地点,一般用雅称、别称,如写:书于冀、京、宁或塞外、江南、峨眉山、扬子江畔、泉城等等。
(五)题款字体的选取。原则是“今不越古”、“动不挈静”。也就是说较晚的书体为正文,则不用早期的书体题款;动态的书体为正文,则不用静态的书体题款。常用的惯例:正文是甲骨、钟鼎、小篆、汉隶,则用隶、行、楷、行草题款;正文是楷、行、草书,则用行书、行草为宜。以求“文正款活”、“文古款今”。当然同一书体不是不可以用,但显单调。楷、行、草书当可互用,但正楷为行草落款,未免呆板。草书落款,因字较难识,采用者少。实践中行书落款对哪种书体均能适合,应用也最为普遍。
(六)题款字除正文是蚕豆、杏仁般小字外,均应小于正文,具体大小以合乎比例为当。另外,以上所说,均非金科玉律,更不能一味求全,应视作品空位的大小,灵活掌握,力求简洁精炼。有的作品只见二、三字的署名,被称作“穷款”,这也算是一种题款的规格。总之,题款要与正文协调一致、相映成趣,才是好的作品。
2、用 印
用印,是书法作品的最后一道环节,对整幅作品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缀美妙趣。所以,文、款、印被称为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印章,大致为两类,即名章与闲章。名章篆刻作者的姓名、字号、斋馆,通常为正方形,以示严谨庄重。闲章,是对名章而言,称其为“闲”,其实是“闲”而不闲。它起着衬托装饰、点缀美化和轻重平衡的作用,同时通过其篆刻的内容表达作者情操、志趣和抱负。闲章因其用料常随石料的选形而顺理成章,所以也称随形章。闲章根椐作品中的用途又分为引首章、腰章和压角章。
(一)名章。用于作者署名的下面,横式的作品也可盖在署名的右边。根椐情况可使用一枚,或者同时使用朱文、白文两枚。两章间应间隔一个章位的距离,两章的大小也不宜悬殊。名章不宜盖出正文地脚字下端的水平线。
(二)引首章,也称起首章,多为随形、长方、椭圆形等。篆刻警句、名言、佳句、趣话、雅语等内容,也有刻年号肖形、籍贯雅号一类内容的。引首章盖在作品右上方起头一、二字中间右侧,或较疏虚的位置上。为与正文内容相应,引首章应多备几枚使用。
(三)腰章。长的条幅右上只盖一个引首章中间显得空余太多,可以加盖腰章。内容多为作者籍贯或属相的肖形印。腰章比名章、引首章都要小一些,多为小圆、小长、小方形。
(四)压角章。多为方形章,盖在下角,表示压角镇边不飘浮的意思,起稳定字画重心的作用,但书法作品不多用。
(五)在一幅作品中盖印不宜过多,尽求“惜红如金”,令其适宜和谐。所用印章,均应用石料篆刻,不得以其它材料的隶、楷体实用图章代替。篆刻是一门艺术,印章务求考究。印泥也须专用印泥,不能借用一般的印泥,以免作品渗透浮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