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临习指要(一)
仇高驰
《石鼓文》因其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被称为“石鼓文”。其内容多为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又因地名而称《雍邑刻石》。石原在陕西凤翔南,唐初始见于文献,现藏故宫博物院,现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刻于战国中晚期。
《石鼓文》作为现存的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实物价值,而且在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从书法艺术的角度上看,《石鼓文》为大篆向小篆过度时期的文字,比两周金文来的整饬,又不如秦小篆来的更为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现就其用笔、结字和章法等方面,谈谈临习《石鼓文》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用笔
(一) 用笔简净线条纯一
西周前期的金文书法在用笔上多有肥厚的笔画及点团华饰其形,到了西周晚期的金文线条虽然变得纯粹起来,但肥笔并没用完全消失。如《毛公鼎铭》中的“天”、“政”的上面的横,“亟”下面竖与横的交叉处,依然是以点团来完成;《散氏盘铭》中的“氏”、“沽”、“正”的横画都是如此。
氏
沽
正
而在《石鼓文》字里已经完全找不到这种肥厚笔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系统了,完全是按照一定法则而自然流畅的书写。如《石鼓文》中的“天”、“氐”、“古”、“亟”等字都是变西周晚期金文的点为横线了。这种自然流畅的书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石鼓文》之前的青铜器铭文,由于多以范模铸造而成,书写的笔意受到了一定破坏,其线条多为中间饱满而两端尖细的纺锤状。如《麦尊》中“用”字的竖画,“于”字的横画以及“舟”字的两个斜画莫不如此,这一现象到了西周晚期尽管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消失。由于《石鼓文》是在石材上直接刻制,较多地保留了书写的意味,点画圆润,笔意浓厚,从中可品味出毛笔书写所形成的遒劲浑厚的意蕴。如 “用”、“于”、“舟”与《麦尊》的线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在临习《石鼓文》时,一定要注意用笔的流畅和简净,力求表现出其线条的坚实和凝重来。
下面是《麦尊》与《石鼓文》 “ 用 ”、“ 于 ”、“ 舟”字的对比:
(三)横平竖直 严谨工整从用笔上分析,《石鼓文》的线条已与后来的以《泰山刻石》为典型的秦石刻小篆没有二致了,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行笔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线条婉转畅达均整如一,体现出毛笔自然书写的秩序感,在转折处也是圆转流畅,劲如屈铁,既瘦练有骨,又意态浑穆,形成书法艺术中石刻样式线条美的典型。所以,我们在临习时要用“逆入平出”之法,下笔要欲左先右,欲下先上,裹锋而行,才能表现出《石鼓文》线条的圆融和立体感。
《石鼓文》选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