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如何选择刻印的器具、材料和工具书
一、印材
治印的材料很多,古印中多铜印,也有金、银、铁、象牙、玉石、牛角、竹根等。金属玉石之印由于材质坚硬,不是一般刻刀能刻动,只能铸凿或以金刚砂喷射而制成。其他材质也因或涩或韧或腻,不易产生艺术效果。一般都用石料。常用的石章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叶腊石、莆田石、赤峰石等数种。
青田石:最宜于治印的印材。是叶腊石的一种,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因而得名。石质松脆爽利,细腻而无杂质。刻时便于用刀,随心所欲,不会遭到意想不到的迸裂。色有淡黄、酱紫、淡青、粉绿、灰绿等,其中有冻者较为珍贵(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其中“白果冻”、“兰花冻”、“封门青”等为上品。
寿山石:是叶腊石的一种,产于福建福州北郊之寿山。石质较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快,但细润光洁,也为印材佳品。石质晶莹如羊脂的称“白芙蓉”,晶莹而带黄色的称“田黄”,其遍体呈萝卜纹者尤为上品,也有“一两田黄三两黄金”的说法,可见其珍贵。其它如黄、白、红、紫、青各色都有,虽细腻柔脆不如青田,但也是刻石章的好材料,普宜为初学者所用。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色多呈赭、黄、白、黑等杂色,而以灰白色居多,是常用材料。其中质略透明,如熟藕粉状的,称为“昌化冻”;石身上有鲜红斑块,如凝结的鸡血状的,俗称“鸡血石”;其中以含有大量鲜红斑块而石质纯静的,最为难得,极为名贵,为印石中的精品。昌化石一般含有铁质砂钉,且石质也较干涩,刻时须加掌握。
赤峰石:产内蒙赤峰,石质近乎昌化石,尚可刻。其他有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挺县的莱石、陕西的煤精石、湖南的楚金石、河北的房山石、河北的丰润石、福建的蒲田石、温州的平阳石、天台的宝花石、萧山的红石等等。
高档冻石根据喜好各有千秋,就一般练习石受刀效果而言,我认为还是选择浙江青田石青白色为佳,而且购买也很方便,价格也很便宜。而低档的寿山石性脆,石质较粗,受刀时易崩裂。
二、刻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刻刀是治印的必备用具。质量优劣,对镌刻印章影响极大。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刻刀主要有平口刀、斜口刀、单头刀、双头刀等几种。因镌刻的印章大小、质地、文体不同,刻刀也有大小和品种之分。
我建议初学者选择成都倚天斋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永字牌硬质合金刻刀,此刀材质很高,刀锋角度设计很科学,质量相当好,是中国篆刻界用刀的第一品牌。永字刻刀我用了十几年确实都没有缺口,就如广告所讲:“永不磨损”。时间长了,刻刀如果钝了,可以在特细的油石上将刀口轻轻走几下,(非专业人氏切不可用水或油真用力磨刀,否则磨坏锋口就无法修补了)。选择时可买8厘米,5厘米,3厘米各一把。
对于书上说的用吴昌硕刻刀,不是不可以,主要是此刀用不到几天就要磨,初学者象邓散木所讲,磨成那样角度﹑锋芒,没有几年功夫是做不到的,就是做到也不一定比永字刻刀刻印效果好。
三、印床
用来固定印章的夹具叫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的,一般用硬木制成。目前篆刻家基本上多采用手夹握的方式,因为用手夹握石料,便于与执刀的手相互配合,使石章能迎刀刃相应转动,这样刻出的线条可以克服呆板的毛病。但如遇到坚硬的印料或较小较精微的作品时,用印床作固定,操作起来就方便省力的多了。印床分木制和金属制两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
四、印泥
印泥是钤盖印章的材料。篆刻用的印泥与用于公文的印油不同。印泥主要以艾叶纤维、朱砂和蓖麻油为基本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制成。好的印泥钤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沉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油,文字醒目清晰等优点。印泥除了红色外,还有各种特殊的印泥。如绿色、黑色、褐色、蓝色等。选择印泥除了色泽外,还要注重质量和产地。上海、杭州、樟州、苏州都产有质量很好的印泥。上海和杭州产的西泠印泥及福建产的樟州印泥是中国印泥的两大主要门类。印泥要注重保养。(1)印泥存放一定时间,印油就会浮上来,故要经常搅拌,以使印印油和印色均匀。(2)印泥畏寒,冬天要置放在较暖之处。(3)印泥使用日久,油分淅枯,可适量加存放日久的白蓖麻油调匀。但切忌使用新油,以防印油外渗。(4)印泥最好在瓷缸内存放。因瓷缸既不渗油,又可长期保持印泥质量。
我推荐的是信价比高的上海西泠印社的光明印泥和镜面印泥,光明印泥色泽沉稳,厚重。镜面印泥色泽平和,遮盖率好。价廉物美我认为可以买苏州的八宝印泥,此印泥比较干燥,艾绒不沾印石,颜色有点发黄,连钤多次字口依然清晰。最适合无经验的初学者钤拓。
五、笔墨 纸刷
篆印用普通小楷笔即可。墨要磨浓,以不致渗开为佳。印稿纸:一般的白报纸、毛边纸等均可。拷贝纸:纸质薄,半透明,用于摹印和拓边款。生宣纸:用于拓边款时吸水用,或作钤印印花、起印稿等。连史纸:用于拓边款、钤印花。印谱纸:书画社有卖。用于钤盖印章和拓款留存。毛刷主要用于清除印章底部及边款刀痕内的粉屑,以免粉屑落到印泥上,影响使用。
六、印矩
印矩是在钤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歪。或是在第一次钤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目(也可不用印规)
七、砂纸
主要用于磨平印面。
八、镜子
刻印时,应备一面小镜子,以便在刻制过程中照看下面效果。
九、印刷子
印刷用以刷涤印面的。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二是在钤印后,刷洗印面,以达到最佳效果。另一种刷子是棕刷,一般可用牙刷代替。拓边款在工具,欲称棕考虑。用棕丝捆扎而成,长约8厘米,直径约为3厘米。十、棕刷棕刷俗称“棕老虎”,为拓制过款的主要工具。它是用棕丝捆扎而成,故称棕刷。棕刷一般长8公分,直径3公分。购卖时挑选其轻细均匀的。初用时过硬,可反复磨擦,使之增加柔韧度,达到不损拓纸为佳。如果购买不到,亦可自制。取棕榈树的棕皮,按所需长度排齐,中间扎紧。如无棕丝,猪棕可代替。
十、拓包
拓包为拓边款时用。拓包制做方法: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形。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的确良也可),使其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可。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拓包使用后不要弃废,只要蘸些清水在吸水纸上反复扑打,下次仍可使用。
十一:印谱和参考资料
印谱名目繁多,许多印谱多次翻刻,基本上已经失神,开一大串长单爱好者购买也不一定买全和买到好的版本。举个例子,我的一朋友请我给他买一本《上海博物馆藏印选》,此版本印刷极好,而且都是原拓,不失真,我买时只有18元,可现在不再版,到旧书网一查要180元,太贵了,初学者无法承受。而一些印谱,如我买的许多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明清流派印谱,由于反复再版,加之印刷厂的原因,许多印谱印的模糊不清,严重失真。篆刻讲究的就是“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失神﹑失真的印谱那根本就不能看,不能学。
我推荐初学者可买重庆出版社出版,黄敦主编的《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此书16开,铜版纸印刷,精包装,1999年版。得到过国家图书最高奖,目前中国篆刻印谱无出其右。从古玺到封泥到流派印共21卷,基本上历朝历代的印谱都全了,而且不贵,现在也可以在当当网和卓越网买到。
刻印参考资料太多,中华书局的《说文解字》一定要买,上海书店的《汉印分韵合编》,《缪篆分韵》也要买,有条件的还要买《甲骨文篇》﹑《金文篇》﹑《古玺文篇》。对于初学者可偷一下懒,买一本吉林文史出版社日本中西庚南编的《篆刻字典》,里面中国明清流派印收录的较多,再买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倪文东主编的《中国篆刻字典》上下本,里面有小篆,缪篆,汉印,甲骨文,金文,封泥,镜铭文字和古陶文等等,资料较全,查找起来很省事。
这些物品,书籍在网上和报纸刊物的广告上都很容易找到,邮购也很方便安全,我都亲自操作过。就是希望爱好者在学习篆刻的初始阶段走得轻松简单些,更容易进入篆刻的殿堂,少走些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