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书画市场萧条,许多人持币观望,藏家也鲜有精品放出。其实,精品书画是藏家永远的追求,啥时候都有市场。这不,韩戾军兄精品五尺四条屏《论语▪学而篇》(尺寸:45cm×150cm×2)刚刚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既被我秒杀,成为三惜草堂近期入藏的一件重要藏品。
该件作品没有年款,看风格应该2012年前后的作品,落款处戾军兄跋曰:“《论语▪学而篇》,温岭月湖书院重塑孔子像,并于背面刻此篇,以启迪后学,继往开来,盛事也。惜余书拙,不足传圣贤遗训耳。戾军。”既说明了创作原委,也表现出戾军兄一直以来的谦逊态度。
月湖书院地处温岭泽国镇中心地带的文昌公园。说是湖,其实为河。蔡以瑺《月湖书院碑记》说得明白:“院之以月湖名者,龙泽支河形如半月,院适峙其中也。”
月湖书院的前身为文昌祠,“太平泽国之有文昌祠,初无书院名也”。文昌祠原由里人张淮即新桥旧基改建在街北隅。清嘉庆七年(1802年),当地人阮天培、戚学椿等复改建文昌祠于河侧。道光二十八年(1848),屋毁于风。清咸丰九年(1859),当地人阮敬熙捐资重建,“易堂以楼,增置五楹,即楼下以祀文昌。左为讲堂,右为乡贤祠,各有厅三楹。东西厢各五楹,左中楹为报功祠,右中楹为崇德堂。”工程未竟,因太平军活动而中途停止。清同治二年(1863),阮敬熙子泰恩、晋恩、萃恩续建完成,“更建魁星阁三楹,阁左右各三楹,颜曰‘圣泉堂’,曰‘翰芳斋’,盖取乡先正盛、戚两先生以名之,志景仰也。”
月湖书院与文昌阁合二为一,延请名家传道授业,成为温岭晚清最具规模、最知名的书院之一。它对当地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曾起过重要的推进作用。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月湖书院改为月湖初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丹崖高等小学堂迁于此。民国肇建,又分别改为月湖初等小学校和丹崖高等小学校。民国13年(1924),两校合并,改称泽国小学。1950年,阮氏小学并入,迁址阮氏小学校园。原址月湖书院为学校分部。至1952年3月,撤销分部。学校搬迁后,书院逐渐萧条,建筑破坏严重。2009年,泽国镇政府投资修复了月湖书院。2012年5月16日,温岭市图书馆泽国分馆在月湖书院正式开馆。
月湖书院是否“重塑孔子像”我不得而知,但我猜测极有可能又是有人假托月湖书院之名征集来的,而后转手流入市肆。书院在温岭有着悠久的历史,光是泽国,就有云阳、圣泉、文炳、丹崖、月湖等书院。然而风流云散,温岭留存的古代书院,如今只剩下月湖书院了,历劫犹生。可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现代人,早已忘了月湖书院建立者良苦用心。悲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戾军兄所书《学而篇》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2016年9月19日21时30分王宝林于三惜草堂
附:《论语▪学而篇》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