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水城新津书画艺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转载]松江玉烟评鲍贤伦书法

$
0
0
 

沐云堂案:看了王百会先生的博客之后,特地看看鲍贤伦先生展览帖,复制了松江玉烟(沈之珍)先生的网评转到博客以作备案

 

 

现今,讨论鲍贤伦的书法还为时尚早。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人们对秦汉时期的古隶及古隶文字演变过程了解甚少;其二,人们对东晋「实际是唐宋」以前的经典「将来还有更多的出土」缺乏比较完深入的研究;其三,人们评判书法的理论根据多半来自于众说纷纭的清朝,所以人们学会了用张家矛对李家盾,总是有理;其四,当今流行意识占主流,把时髦当作经典时尚,评判书法作品的标准几乎与五十年前在西方「主要是美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相同。虽然鲍贤伦占尽风光,但鲍贤伦书法生不逢时。

 

 

有三个问题供诸家及鲍先生研究:

鲍贤伦书法是否经典?这一问题一直困扰对鲍先生书法的正确认识 ,,,,恕我直言,包括鲍先生本人亦未坚定地肯定这一认识「含鲍先生 N次访谈」  。人们经常犯一个错误,把我们能见到的、流传有序的典范性、权威性的东西确定为经典,而把在历史长河中丢失的而又重新发现的更具典范性、权威性的东西排除在经典之外。我们既然能将只看到摹本而至今不见真迹的二王作为经典,为什么不能把马王堆「实际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墓地」出土的、前汉高手书写的、王侯精心装设的元典真迹「古隶」作为经典?为什么不能把汉代老祖宗书写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作为经典?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让吾辈毋庸置疑的元典真迹 ,无论文字还是书写作为经典的典范性、权威性远远高于流传而学术严重存疑的所谓经典。 鲍先生数十年来心摹手追的正是这些古隶,是清朝、民国人还没有福气看到的前经典。朋友们,在坚守唐诗、宋词是经典理念同时,也要坚信骚体诗、汉赋也是经典。

二,鲍先生书法是主流吗?这一问题很难说清楚,就像流行歌曲弥漫的今天,京剧无法定位,昆剧更难入得俗流一样,鲍先生的作品有些不适时宜:古隶结字、古籀用笔、古碑气象… 如同在满街都是身着化纤时装人群中立有一位身穿丝绸中装手摇折扇的先生,着实显得有些古板…… 但是,我坚信世风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对书法的认识亦不会胶柱鼓瑟,展览体是主流,二王风是主流,手札样式是主流,真正的秦汉风度也一定成为主流!                       

三,鲍先生的书法成为新经典吗?我认为至目前为止还没有。种种迹象表明,鲍先生要达到相应的高度还很困难,不是鲍先生没有横溢的才华和足够的书法资源,而恰恰是鲍先生在书法界的地位,社会尤其是书法界对鲍先生的干扰和影响,还有哪些拿人钱财为人消灾的评论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这些都会让鲍先生无所适从……虽然鲍先生无论是书艺还是年龄己到了该整合的时候,但至今还看不到其集成的迹象,只能期待中……                                最后,有三句话敬奉鲍先生参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伊秉绶、吴昌硕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先生借鉴。唐初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涉及书法的理论对先生有对应的帮助。

 

 

有冯姓先生发来短信,要在下评论鲍先生的简牍水平,着实让在下无从谈起。首先我要告诉诸家的是:“简”是文字书写的载体而不是一种字体。这是民国以来至今未纠的误识。在汉代简、牍、骨片、玉版、帛、烧制物、金属制品、石「碑」、摩崖、纸都是根据不同須要而用于书写锲刻文字的载体,古人根据其时的需要、审美、空间利用等诸多因素而微妙地变化着书写方式。当然 ,书写载体的悬殊、时代的不同文字书写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与【虎溪山的单行简】与【马王堆的万字帛书】与【东海尹湾千字牍】与【洛阳出土的朱书罐】与【山东定陶王墓近期出土的三万多块朱书墨书官制砖】及【后汉诸碑】书写的都是隶书,但绝对不是一种书写方式,古人高明地运用书写技巧和章法等元素创造出不同的大美。近年来,己能看到鲍贤伦先生对古代载体形式的运用,越来越明显地逐步打破“简牍”单一性书写束缚,在文字运用上坚守古隶字体。现今再将鲍先生归为汉简书家有失偏颇,拿独简的书写方式去套评鲍氏的拟摩崖格局,亦应是尊家涉古太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5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