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岳飞“天书”
杨立新
2008年7月,《河南商报》《藏金鉴宝》首期“收藏之星”公布发现“岳飞墨宝”。该藏品为条幅绢书,落款为单字“飞”,下有“岳飞”名章。1967年8月,经著名画家林国选鉴定为“岳飞墨宝”。
然而,对于这幅初步判断为岳飞墨迹的作品,当地专家和书画界人士却对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众说纷纭,疑为“天书”,没人能给出准确的说法。为此,《河南商报》向社会发出呼吁:“岳飞书法等你说说写的到底是啥?”
其实,上面这20个字并不难辨识,写的是:“世俗有险易,时运有盛衰。老氏和其光,蘧(qú)瑗(yuàn )贵可怀。”出自三国时魏国繁钦的《杂诗》。
但是,本人对“岳飞墨宝”的鉴定却并不敢苟同。撇开行款、形式不论,仅就书体风格来看,就与岳飞的书风不符。
岳飞(1103―1142年)出身汤阴农家,曾受雇于韩琦后裔的庄园,从事农业劳动兼保卫宅院。其青少年时期颇少读书机会,未结翰墨因缘。他的字传世极稀,岳飞之孙岳珂在其《宝真斋法书赞》中说:“先王夙景仰苏氏,笔法纵逸,大概祖其遗意”,“先王笔法源于苏(轼)”。因此前辈学人、文物专家徐森玉先生早就据此论断:“岳飞的笔迹是地道的苏东坡体。”(见徐森玉先生《郁孤台帖和凤墅帖》一文,《文物》1961年第8期。)至于“其军营所发书简,必多由幕僚代笔”。
我们再看上面那幅墨迹,该书带有明显的孙过庭的草书笔意,笔笔中锋,翻转腾挪,应于孙过庭的《书谱》下过很大功夫,而苏东坡则喜用偃笔,左秀而右枯,故显系伪作。
说句让您泄气的话,岳飞的墨迹可能现在已经世上无存了。大家熟知的岳飞“还我河山”题字及其传世书迹《前后出师表》、《吊古战场文》、《书谢眺诗》等,均为后人伪托之作。
数百年来,抗金英雄岳飞受到志士仁人以及黎民百姓的敬仰,成为家喻户晓的伟大爱国者。流行于坊间的演义小说和戏曲,更使岳飞成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后世的人们出于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又给岳飞赋予了许许多多不同方面的内涵和精神,藉以唤起民族意识并鼓舞民族精神。这其中,书法的传播功能便藉着岳飞被发挥到了极致,许多托名岳飞的伪作传播天下,人们宁可信其真,不愿识其假。最为典型的就是传为岳飞所书的“还我河山”草书题字。
关于“还我河山”四字的由来,我国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推断,“还我河山”四字出现,可能只是五四运动以前不久的事。而据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考证:此四字实出于1919年童世亨的《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其石刻20世纪前不曾有过。(见《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4月。)
另有一说是出于清末秀才、江苏嘉定(今属上海)的文字学家周承忠(1878-1970年)的集字,时间则是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吼声。当时的有识之士立刻想到了从民族英雄岳飞身上汲取力量。周承忠从相传为岳飞手书的李华《吊古战场文》碑拓中,在“河水荥带,群山纠纷”中取“河”、“山”二字,在“秦没而还,多事之夷”中取“还”字,在“奇中有异于仁义”中取义(繁体“義”)的下半截“我”字,组合成天衣无缝的“还我河山”四字。再加上岳飞的落款和图章,临摹成为一幅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题词。随后,另一位嘉定人、地理学家童世亨,立即将此题迹刊登于地图册的扉面。而《东方杂志》主编金兆梓见后,亦在杂志上刊出。“还我河山”四字,因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从此便作为岳飞的真迹迅速传遍全国。
此外,还有传为岳飞所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目前全国各地武侯祠及岳飞纪念馆都有该石刻。传说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攻打金兵路过南阳的岳飞,拜谒南阳武侯祠时即兴所书。在《出师表》的跋尾中作者自题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但考诸史籍,却并无岳飞来南阳武侯祠的记载。另据清朝欧阳辅《集古求真》考定,此作为明成化、弘治年间的文人白麟所伪托。
仅就书体风格来看,《前后出师表》亦不是宋朝书风,更非苏体。可以肯定,包括《前后出师表》在内,那些流传世上的龙飞凤舞、酣畅淋漓的岳飞大草均系明清人的臆造,是遵循“字如其人”原则进行的“再创作”,那雄强的风格与岳飞气贯长虹的英雄气魄相合。
明朝中后期,内忧外患深重,人们渴望能有像岳飞那样杰出的抗敌戡乱名将,于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故而伪造岳飞的诗词墨迹,以明人为多。至清朝中期,《说岳全传》风靡全国,岳飞的纪念地以及各地庙宇道观,从招徕游客计翻刻了一些所谓的岳飞墨迹。迨入清季,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人们出于对岳飞精神的崇仰,又追加了一些岳飞的遗墨。在特定历史时期,这些不为个人名利而进行的作伪,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爱国热情,不能简单地予以排除。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如今,要想看到岳飞的真迹,或许只有在上海图书馆可以一睹真颜了。在该馆所藏刻于南宋嘉熙、淳祐(1237—1252年)年间的《凤墅帖》续帖卷四中,有岳飞《与通判学士书》等手札3种,从中可见岳飞笔迹确类苏体,证明岳珂所述不虚,由此可知传世的所谓“岳武穆墨迹”均为后人伪作。
千万别和三观不同的人争辩
文丨炉叔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姑娘吐槽自己的经历。
去年过春节期间,她收到一条朋友发来的微信消息。对方问她,能不能让她做IT的男朋友帮她做一个抢红包的脚本。
姑娘斩钉截铁地回了句:“这种东西他不做。”
朋友又哀求道:“你就让你男朋友帮我做一个呗,一年就这么一次机会,我抢到的红包,分你一半。”
聊到这的时候,姑娘其实已经有些生气了,但还是顾及着以前的情分,耐心解释着:“抢红包玩得不就是那个过程么,你用脚本抢还有什么意思,再说了,我男朋友也没这么大本事做脚本。”
顿时,那位朋友有些急眼了,“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亏我以前对你那么好……”
没等对方说完,姑娘就把那个人拉黑了。
壹
和三观不同的人,永远不要争辩。
因为有效的争辩首先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两人三观不同,根本就没有理解的机会。
你的三观要求你,做人要正直,别走歪门邪道;她的三观告诉她,帮帮我吧,这种事只是小坏,对你没什么影响的。
你的三观要求你,做人要感恩,有来有往;她的三观则告诉她,我以前对你好过,你就该听我指挥,为我办事,也不管是非黑白。
在这种情况下,你和对方争辩,无异于对牛弹琴,除了浪费时间和给自己找气受之外,根本没有意义。
更有甚者,一步一个坑,把你坑到死。
所以,在与三观不同的人遇到分歧时,最好的方法是坚定立场,保持距离,拥抱和平,不要争辩。
千万不要想着以毒攻毒,以牙还牙,用你的时间和精力去抨击一个三观走歪的人。事实最后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你这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贰
一个朋友曾和我讲,之前他有一个同事上班的时候想去买包烟,但忘带手机,身上又没钱,便找他借钱。恰好他身上也没零钱,就给了张一百的。
结果这个同事买烟回来,丝毫没有提还钱的事情,只是把烟挨个给其他同事每人分了一根。
没过几天,那个同事又来借钱,还是同样的理由——忘带手机,身上没钱。朋友一听,下意识地回了句,”上次的钱你还没给我。“
“那盒烟给大家分了啊,又不全是我抽的,你不也抽了么?”那个同事用一脸极其无辜的表情看着他,反问道。
”行,那你买烟前借了我100,剩下的钱总该给我吧。“
”那点钱又不算啥,我之前请你吃饭的时候,又没问你要过钱。“
听完这句话后,朋友立马急了,”你请我吃饭,和你跟我借这是两码事,能相提并论么,你这人太小人了吧!“
结果两人因为这件事在办公室大吵了一架,朋友连续好几天工作不在状态,导致手头的工作进度被严重耽搁,被领导叫去,挨了批,还扣了一个月奖金。
反观别人,该干嘛干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倒是在看到朋友受处分后,还幸灾乐祸地跑来嘲讽,”你大度点,不就没这事了么。“
换作是你,还想着和他继续争辩么?
叁
生活中难免会遇见一些三观不同的人,在大家都努力恪守着“做好自己,不给其他人添麻烦”这种理念的时候,他们却把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你越是对他好,他越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压榨你。
最近,唐山黄淑芬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这场“教科书级别”的赖皮真的是刷新了“三观不正”的下限。
在逆行开车撞人后,这位黄女士只丢下轻飘飘的一句“谁让你赶上了,认倒霉吧”;为了逃避还债,她转移财产,买了新房,买了新车,还高高兴兴去泰国过了新年。
为了筹集父亲医药费,受害者的儿子通过各种方式与黄淑芬联系,讲道理、讲人情、甚至搬出了法律。但黄淑芬只说了句,“我就是人品有问题”,“不如你让法院判我几年吧,我去坐几年牢,就不用还钱了。”
在黄淑芬的三观里,别人的命不是命,自己的家才是家。你倒霉,你活该,你撞上了我的车,凭什么跟我提赔偿?你自己没钱,治不了老子的病,凭什么让我买单?
你说我贱?我就是贱,反正人至贱则无敌。
对于这种人,道理是讲不通的,也无需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只需要尽人事,听天命,相信法理之外有道义,烂人自有天来收。
肆
如果实在忍无可忍,避无可避,记住一句话:请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以内、道德底线之上,优雅地进行反击。
网上曾经出现过一场关于编辑史航的骂战。
有人说:史航是谁啊?屎行,每行字都是屎的意思吗,我呵呵呵了。史航回:你喝喝喝,我都支持。
还有人说:老人家,你和小年轻吵得很欢快啊,你怎么不去和藏獒打一架?史航回:藏獒太忙,他们真心闲。
虽然我们永远无法依靠争辩去改变一个三观不同的人,但能用它来达成对对方战略上的藐视,也就够了。
- 夜有所思 - 三观不同的人之间 不存在交流
共 49 篇文章 |
|
阅10 转3 评0 公众公开 17-12-07
20:49
|
阅11 转3 评0 公众公开 17-12-06
23:12
|
阅18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12-03
12:38
|
阅12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11-30
13:05
|
阅13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11-21
21:19
|
阅16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11-19
08:53
|
阅49 转7 评0 公众公开 17-11-14
20:37
|
阅12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11-05
17:35
|
阅189 转18 评0 公众公开 17-11-02
21:43
|
阅8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10-30
19:03
|
阅7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10-30
19:02
|
阅9 转0 评0 公众公开 17-10-22
17:00
|
阅153 转11 评0 公众公开 17-09-25
21:21
|
阅5337 转413 评11 公众公开 17-09-20
09:25
|
阅102 转6 评0 公众公开 17-09-18
21:07
|
阅30 转5 评0 公众公开 17-09-08
13:43
|
阅26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9-08
09:30
|
阅14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9-07
21:45
|
阅14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9-07
21:38
|
阅25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8-17
13:12
|
阅439 转13 评0 公众公开 17-08-10
09:26
|
阅44 转4 评0 公众公开 17-08-02
09:14
|
阅38 转2 评0 公众公开 17-07-29
22:56
|
阅17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7-05
09:33
|
阅370 转6 评0 公众公开 17-06-19
22:20
|
阅3322 转129 评0 公众公开 17-06-04
12:23
|
阅153 转7 评0 公众公开 17-06-02
09:20
|
阅61 转10 评0 公众公开 17-05-23
22:08
|
阅41 转4 评0 公众公开 17-05-17
09:22
|
阅37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5-14
22:43
|
阅1046 转15 评0 公众公开 17-05-08
13:01
|
阅1437 转30 评0 公众公开 17-05-08
12:30
|
阅67 转3 评0 公众公开 17-05-08
12:20
|
阅213 转9 评0 公众公开 17-05-07
10:20
|
阅42 转0 评0 公众公开 17-05-05
12:56
|
阅24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5-05
10:35
|
阅44 转5 评0 公众公开 17-05-04
15:06
|
阅262 转21 评0 公众公开 17-05-04
09:28
|
阅20 转2 评0 公众公开 17-05-03
22:04
|
阅313 转23 评0 公众公开 17-04-29
09:50
|
阅157 转9 评0 公众公开 17-04-29
09:49
|
阅27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4-24
22:02
|
阅29 转2 评0 公众公开 17-04-21
09:15
|
阅36 转4 评0 公众公开 17-04-19
09:37
|
阅14 转2 评0 公众公开 17-04-19
09:35
|
阅12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4-18
09:18
|
阅24 转1 评0 公众公开 17-04-14
12:30
|
毛泽东大全(无所不有)超值收藏!
理论 . 政策
怀念
回忆
评论
|
【01】周朝、春秋战国
|
用鼠标点击书名即可阅览! |
温馨提示: 用鼠标点击书名即可阅览! |
|
|
|
温馨提示: 用鼠标点击书名即可阅览! |
|
|
@@@@@@@@@@@@@@@@@@@@@@@@@@@@@@@@@@@@@
【马青原书画艺术】公众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定期发送书法、国画、国学、观点、养生知识,增添智慧,陶冶情操,品赏经典。欢迎关注!
扫一扫二维码加关注
|
1. 汉金石《汉曹全碑》(48826) |
2. 汉金石《礼器碑》(35793) |
3. 汉金石《史晨前后碑》(23699) |
4. 汉金石《石门颂》(22830) |
5. 汉金石《张迁碑》(21824) |
6. 汉金石《乙瑛碑》(21100) |
7. 三国《天发神谶碑》(13085) |
8. 汉金石《鲜于璜碑》(12487) |
9. 汉金石《尹宙碑》(10285) |
10. 汉金石《孔宙碑》(9744) |
11. 汉金石《衡方碑》(8724) |
12. 汉金石《朝侯小子残石》(6947) |
13. 汉金石《封龙山颂》(6909) |
14. 汉金石《张景碑》(6602) |
15. 汉金石《韩仁铭》(6244) |
16. 汉金石《袁安碑》(6240) |
17. 汉金石《陠阁颂》(3835) |
18. 汉金石《甘陵相尚府碑》(3147) |
19. 汉隶《尚府君残碑》(3140) |
20. 汉金石《《汉三老讳字忌日碑》(2939) |
21. 东汉汉隶隶书碑刻书法《淮源庙碑》(2770) |
22. 《元氏封龙山之颂》(1663)
@@@@@@@@@@@@@@@@@@@@@@@@@@@@@@@@@@@@@@@@@@@@@@@@@@@@@@@@@@@@@@@@@@@@@@@@@@@@@@@@@@@@@@@
|
书法创作落款时间知识集萃
农历一月
农历二月
农历三月
农历四月
农历五月
农历六月
农历七月
农历八月
农历九月
农历十月
农历冬月
农历腊月
周宣王石鼓文欣赏
1.西周文王说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韦应物以为周文王之鼓,宣王刻诗”,葛立方《韵语阳秋》引韦应物《石鼓歌》:“周文大猎兮岐之阳”等,认为石鼓为西周文王时之遗物。但韦诗原句为“周宣大猎兮岐之阳”,故“文王说”的出现应与上述二人误将韦诗中“周宣”引为“周文”有关。尽管“文王说”立论依据并不充分,但仍有一定市场,明代朱国祚《石鼓歌》中仍有“疑义莫定文成宣”这样的看法。
书法之最高境界……
书法的本质是抒情。法外求法,有法无法,在自由的艺术王国里徜徉,这是书法最动人的一种境界。
书法有三个层次:
一是方正停匀,点画不差;
二是融铸碑帖,能出己意;
三是技进乎道,笔墨尽万象之美。
第三层次为书法之最高境界,本文说的就是这一层。
人情不外乎喜、怒、哀、乐、愁,观天观地,看山看水,似乎都能有所依托,但是,寄之于书法线条,难于上青天。
一难是必得以汉字为载体,而非鬼画符;
二难是点线须合技法要求,而非随意挥就;
三难是要除去执著心,而不可有意为之;
四难是要有真情真性,决不能故作声势;
五难是胸中要广纳万象,而不能就字写字;
六难是若不积学养气,下笔一定虚脱。
有人认为,草书才能达人性情,也不见得。实际上,楷书、行书照样能充分体现性情。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越;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所以,不独楷、行;隶、篆诸体也有同样的功效。所不同者,只是书家性格、兴趣爱好差异而已,而无优劣之分。
人的性情,譬如潮汐,涨落虽有定期而难为外物所抑。因此,书法写性情,如果囿于成法,必定难以畅怀。常常是破法比坚守技法更重要。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合技法的破笔,或者说是败笔。这是为了达性情合理的破法,可产生一种残缺的美,历代大家也难例外。尽善尽美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真实的美。
二是离了法而去求道、求意,无迹或者无法可寻,然莫不合法。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造,即以意作书,不拘成法。
其实,冯班在《钝吟书要》中的几句话说得更明了。他说:“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见有无法者,意即是法。”
由此可见,法外之法,全在一个“意”字上。这不由使我想起玄学的创始人,魏晋时的少年天才王弼关于言、象、意的辨析。他既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又提出“言生于象”“象生于言”。三者关系既分离,又有因果连锁,而最终目的是“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个观点在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上影响非常大,其直接成果是在六朝和唐宋分别产生了“意象说”和“意境说”。(意境一词,由唐王昌龄率先用于论诗)
那么,再回到书法,无论意象抑或意境,首先应着眼于“意”。因为书法是最为抽象的艺术,若要使点线心灵化,必得离法趋意,寻求自由的发挥空间。意到则笔到,笔到则见意似,意似则生万象,万象出而境界成矣。同时,意也是多元的。从抒情上说是美学的,从思辨上说是哲学的,从实用上说是合乎人道伦理的。这一点,又恰恰建立在法的基础上。
总之,中国书法就是理与趣、法与意、技与道相生相成,水乳交融的一种境界。若要求法外之法,功夫即在书外。一旦求得,就能达到庄子所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颂鼎铭文是记录西周时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之一。全文大意:①三年五月甲戌之晨,周王在康邵宫的太室即位;②受命者颂在宰的引导下入门立于中廷,尹氏将周王的册命书授于史虢生宣读,内容为命令颂掌管成周市廛廿家,监管新造,积贮货税用于宫御;③赏赐给颂命服、旗和马具攸勒等;④颂拜稽首受命,带着有王命的简册退出中廷,然后又重新返回向周王献纳瑾璋;⑤颂宣扬王的册命,并为先祖作宝鼎,以对先人行孝道,祈求康福、长命,永远臣事天子。第一段记述册命的时间、地点,第二段记述册命仪式;第三段记述册命授职;第四段记述赐命赐物;第五段记述仪式的完成;第六段是祝愿辞。这样完整的记录册命礼仪的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其书体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铭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
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
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
成周贮二十家,监新造贮
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
黄、銮、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
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
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
鼎。用追孝,祈介康纯佑
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
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大意: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铭文: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铭文:
延伸阅读(一)
马王堆汉简之十问
延伸阅读(二)以下图文胆小者慎阅
马王堆汉墓中的不腐女尸谜团费解
修路掘出千年古墓女尸
2002年7月7日下午4时多,连云港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风景区的花园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机司机在作业中挖出一连串整齐厚实的竖条木板和一具完整棺木,便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该市文管办和市博物馆人员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从墓葬形制判断确定为一处汉代墓葬。除施工损坏了一小部分外,其余部分保存得相当完整。整个墓的结构为一穴两椁四棺墓,南椁室内棺编为4号棺,北椁室内由南往北依次编为1号棺、2号棺(男主人“东公”棺)、3号棺,四具棺木均保存完好。
7月9日,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内,当工作人员项剑云用一根钢钎撬开3号棺棺盖时,一具古尸从棕褐色棺液里仰面漂浮上来,博物馆内顿时沸腾了。尸体皮肤新鲜,经医生和考古人员鉴定,尸体为女性,身长1.58米,年龄在50岁左右。其棺内的文物中,有一枚边长为1.3厘米的青铜印章,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龟钮,印章上清晰地刻着“凌惠平”,女尸的姓名确定无疑。在那次发掘中共出土文物81件。但这具千年古尸却留下了种种谜团。
千年湿尸留下四大谜团
连云港市双龙汉墓古尸属马王堆类型的湿尸,这是继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湖北荆州汉墓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汉代湿尸,此类型的古尸极罕见,其科研价值、历史和现实的意义极为突出。但是却有四个谜团一直无人能够解开。
身份之谜:自“凌惠平”出土以来,关于其确切身份的猜测一直扑朔迷离。在同一个墓葬里同时出土的男主人棺里也有一枚正方形龟钮青铜印,略大于“凌惠平”的印,但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男棺的椁板内侧刻有“东公”二字。根据辞海中的解释,“东公”即为有名望的人。而从出土木牍的文字记载内容分析,当时“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都派官吏前来参加葬礼,不难看出,男主人是一个身份不低的地方官吏。在汉代,只有年俸禄在300-2000石的官吏才能使用龟钮青铜印。因此,“凌”家地位至少在太守以上。但“凌惠平”为什么也会用龟钮青铜印?考古专家介绍说,在中国西汉时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那“凌惠平”是否也被封了侯?
驻颜之谜:“凌惠平”的遗体能如此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奇迹。与马王堆女尸相比,马王堆女尸墓葬的规模宏大,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面,还包围着1万多斤木炭,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的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环境和条件都比连云港墓地好得多。而连云港墓葬非常简陋,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无木炭,不可避免地对土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棺内女尸为什么能更好地保存至今?再者,同一个墓葬中,同样的环境和密闭条件,为什么其他3口棺内仅存零星遗骨,唯独“凌惠平”能有“驻颜有术”?
棺液之谜:“凌惠平”不腐是否与棺中的棺液有关?但这些液体是入殓时注入的,还是天长日久渗入的地下水?目前尚无定论。据连云港市第一医院用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棺液样本的分析,发现其pH值为7.55,呈弱碱性,棺液中还含有血红蛋白,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墓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适于细菌生存的碱性棺液内保持不腐,又是一个谜。
葬制之谜:从出土的文物档次看,凌惠平和“东公”的地位不低,但墓室却非常简陋,出土的文物件数也相对较少,与辛追的3000余件陪葬品相比,双龙汉墓里的文物简直是寥寥无几。采访中考古专家项剑云告诉记者,种种迹象表明,墓葬应该是在匆忙中进行的,给人的感觉是当时还有许多事没来得及做。那么,究竟发生什么事,让凌惠平夫妇被匆忙下葬?
开展首日众多游客参观
凌惠平做女红的蜡像
博物馆刘政馆长表示,希望通过这次陈列展能引起更多的人士关注,去破解这些千古之谜。
从爱好者到达人,六条原则我们始终遵守。
下面几条,有的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而有的可能看起来简单得可笑,但是我们未必养成习惯,从而会影响拍摄。
1 /
熟悉几种手势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手势”,也就是我们说的“手感”。手势会影响到我们拍照的质量的。真有那么严重?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熟悉的一些东西,都会发现自己是很认生的:用钢笔写字,要熟悉了某支笔才会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弹钢琴的时候,遇到特别硬或特别软的键盘,演奏出来的乐曲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就连我爸炒菜,遇到不熟悉的锅和锅铲,也都会有难以把握火候的感觉。
熟悉的手势让我们不会手忙脚乱,以从容、稳定、最舒服的方式拍下照片。按照我们的经验,可以分三种类型有目的地去养成自己熟悉的手势。
摆拍
▲
这是最常规的情况了,要拍的东西不会转瞬即逝,场景流动相对比较稳定。此时端稳相机,用拇指按下快门即可。
我自己熟悉的姿势是这样的:
横拍的时候本是双手端稳的相机: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稳了手机,手机靠着右手手掌,拇指自然点按屏幕对焦、调节曝光并按下虚拟快门键即可。
竖拍的时候,左手握紧手机,右手轻轻倚靠在手掌上,拇指点按即可。
每个人都有熟悉的姿势;没有定式。
抢拍
▲
熟悉抢拍的手势,能够帮助我们拍到一些突发的场景。通常状态,手机放在衣裤口袋桌子上,都处于锁屏状态,在最短时间进入拍照界面,并且让双手处于拍摄手势是关键。要点有两个:拿起手机的时间拇指就从屏幕边缘左划,快速进入拍照界面;迅速摆出“摆拍”的手势。通常这个过程不会超过2秒。
扫街
▲
在旅行highlight时刻,重要事件发生的时候也时常用到。有几条经验可以分享一下:扫街过程应该将手机捏在手上,会给人一种“捕猎”的心里状态;
不建议随时打开摄影界面(比较费电),而是拇指随时准备左划锁屏界面快速进入摄影功能;可以配合耳机音量键作为快门触发器。
这里要单独说说单手操作。以iPhone为例,需要首先用右手拇指“锁屏左划打开摄影功能”,再用食指按下音量键作为快门。如果时间允许,在打开摄影功能后,还可以用右手拇指点按屏幕确定焦点,甚至上下滑动调节曝光。
上面的操作虽说不难,但还是需要一些练习形成大家几种熟悉的手势。
2 /
摆正,端平,拿稳
摄影操作的开始不是去寻找那些莫名其妙歪歪斜斜的“创新”,而应该是把手机摆端正了,老老实实,轻松明快而又坚定地拍下场景。因为我们观察世界,头稍微歪一点,不会觉得世界是倾斜的。而对于照片来说,地平线的一点歪斜都会被敏感地感知。去看看历年年IPPA的获奖作品吧,至少一半以上遵循这个原则。
小时候刚学钢琴很喜欢肖邦的音乐,着迷于那种听起来有些“自由散漫”(后来知道那叫rubato自由伸缩)的大师的演奏,遂模仿之,后来被老师制止了,他认为那时”基础还不好,没有到可以自由伸缩“的程度。他坚持让我以均匀、平稳、节奏稳定的方式练习,果然,后面到了一定程度,也理解了一些音乐,自然就有了”自由伸缩“的感觉的。并且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即便是在自由伸缩的演奏方式中,还是以一个坚定平稳的骨架为基础的,不是随意为之。我对这点的理解,和对摄影构图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需要理解并摆稳一个场景,再去天马行空和推拉摇移。
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让水平线条水平,让竖直线垂直,不能让竖直线垂直的时候至少保证水平线水平。这还意味着,即使你要仰视,俯视,请摆正、端平手机——除非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去获得斜线为主的构图。
拿稳自不必说,虽然现在iPhone等高端智能手机已经有比较好的防抖优化,但过于强烈的抖动还是会让画面模糊。
摆端正不是金科玉律,你可以说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有大量歪歪斜斜自然的、放松的、充满力量和冲突的照片。这里说的摆端正是要避免那些尴尬的歪斜,以及对拍摄场景的心中有数,坚定、平稳地拍下一张照片。
3 /
擦干净镜头
手机是没有镜头盖的,极高的使用率也会导致镜头很容易脏,上面最容易积攒的是指纹。单反相机如果镜头或反光镜脏了,容易在画面中形成黑色的污点,可以用去污点工具去除。但手机镜头特别是上面的指纹印会让画面出现镜头光晕。如果拍照场景中有灯光,这种眩光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横穿整个构图,对照片的损害是毁灭性的。
因此,我会时常检查手机镜头是否脏了。这是个简单的习惯,甚至可以说,如果是拍比较重要的照片,是一定会用餐巾纸擦一擦手机的镜头。
4 /
用手机擅长的焦距拍照
在以前的手机摄影分享会中,这一条叫做“慎用变焦”。考虑到现在许多品牌的手机已进引入了双镜头甚至是变焦镜头,我也不再认为手机变焦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了。
首先我还是向初学者介绍一下,各个焦段的镜头的拍摄视角有什么不同。
焦距数值越小,镜头的视角则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则可以在离被射物体很近的情况下拍下较为广阔的空间,我们称为广角镜头。如常见的14mm超广角镜头、16mm广角镜头、24mm广角镜头;焦距数值越大,镜头视角越小,视角小到一定程度,可以将很远的被摄物拉得很近,我们称为长焦镜头,如常见的135mm、200mm甚至400mm镜头。野生动物摄影,很多爱好者热衷的打鸟,就需要用到长焦镜头。上述两个端头的焦段和人眼的感受都差别比较大。
而介于二者之间焦段呢,如28mm,35mm,50mm,我们习惯称为“标准镜头”,视角较为平时,接近人眼视角。大部分手机镜头就是在这个焦段上的。因此我们通过手机镜头所观察到的场景,是与人眼接近或视角略大于人眼的视角的。这也意味着,手机擅长的摄影场景也是这个视角的。手机还不适合用来拍远处的野生动物,鸟,或是拍下很大的月亮,也不适合在看台上抓拍运动员比赛的动作细节,同样不适合在很近的距离拍摄很广阔的场景。手机摄影适合的,是我们人眼看到的那些东西,是大约在28-35mm焦距视角上的。当然现在越来越多手机有了双镜头(例如iPhone
7p的56mm),拍到56mm以上偏长焦的视角也不是难事了。
目前的手机镜头,还不能胜任如广角和长焦那般较为夸张视角的场景记录,只能通过外置镜头“模仿”其效果。
再来说说变焦。手机摄影的本质分几种情况:
单镜头手机
28mm焦距左右的定焦相机
▲
当我们两根指头张开划屏,场景拉近了。这并不意味着手机镜头焦距变长了,而是通过电子变焦,将记录下的场景“裁切”了一部分的假变焦。例如上图,在28mm中裁切了ab段的图像,模拟了长焦AB端段图像的感觉,但画质很受影响。
双镜头手机
28mm、56mm双定焦相机
▲
当我们打开iPhone7拍摄功能的时候,默认的还是和原来一样的28mm镜头,此时是1x;我们点击2x,此时已经切换到了56mm镜头,如果我们继续拉近,手机会在56mm镜头基础上进行数码变焦,最高可到10x;那么在1x和2x之间呢?实际上是在28mm上做的数码变焦,只是由于拉伸不是很严重,所以画质损失不会太严重。从1x到2x之间的镜头切换,iPhone做得还是很流畅的,几乎看不出破绽。
我们使用手机拍照的原则则是,尽量只用到镜头原始焦段拍摄,只用轻微的电子变焦。否则输出的照片画质会受到较大影响。以iPhone为例,通常我会控制变焦在3X以内。
可以看出,手机能够保证一定画质的焦距承载范围依然有限,依然是以标准镜头为主的较小的范围(尽管这个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我们不认为这是令人沮丧的事情。过去很多街拍大师也几乎只用一个焦段进行拍摄(如布列松的35mm),并且这个焦段和手机焦段极为接近。至少在焦段这件事情上,我们不用纠结。用手机,拍好它的焦段能胜任的照片吧。
5 /
慎用闪光灯
目前来说,闪光灯是各品牌手机摄影功能的软肋,在大多情况下,用手机内置闪光灯的照片大多比较生硬,只起到了“补光”的作用,远谈不上“布光”。专业的摄影技术中,闪光灯的运用和现场光、自然光的运用是交相辉映的并且是技巧性很强的,就这点来说并不适于手机摄影的定位。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会关掉手机拍照的自动闪光灯按钮。
尽情享受自然光和场景光塑造的世界吧。
6/
少就是多
前面都在谈操作,如果非要将构图选材中的某一条作为最初原则,我想是这个。
Less is
more。“少就是多”的意思是,用尽量少的元素来表达尽量集中的意思。刚接触摄影的时候,眼睛观察到的“美”,总会倾向于“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后来才慢慢体会到,贪心是拍不出好照片的,以小见大,大胆舍弃往往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浏览ippa历年的获奖作品,也可以发现,其中单中心式、主题集中式的构图占了很大一部分。
只用手机,也能拍出旅行大片
编辑本段章草的由来
“章草”,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且各都有其根据和道理。
编辑本段章草的分类
如何对章草分类,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论述:因为章草传帖较少,风格近似者,每类人数也寥寥,三两个人便说已成流派,毕竟有些勉强。正因为如此,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纯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个划分。以纯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为七个类型:
|
编辑本段章草的由来
“章草”,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且各都有其根据和道理。
编辑本段章草的分类
如何对章草分类,余德全先生在《章草大典》的前言中有精辟的论述:因为章草传帖较少,风格近似者,每类人数也寥寥,三两个人便说已成流派,毕竟有些勉强。正因为如此,这一部分只就章草的纯正程度及章草所占比重的大小做一个划分。以纯正程度,章草可大致可分为七个类型: